本文围绕俄乌冲突展开,讲述了冲突持续三年的现状,分析了俄罗斯和乌克兰在战争中的处境、背后的支撑因素,以及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态度和行动,揭示了冲突难以结束的原因和复杂的政治博弈。
在特朗普上台之前,不少人把解决俄乌冲突的希望寄托在了他的身上,毕竟他自己都曾宣称“将在24小时内解决俄乌冲突”。然而到了2025年3月,特朗普却表示自己当初说这句话“多少带点讽刺意味”。
实际上,俄乌是否停火并非一个国家就能决定。这场大规模的冲突已经持续了三年之久,在乌克兰无法满足俄罗斯各项条件的情况下,战争必然会持续下去。
谁都无法停下脚步
2022年,俄罗斯最初发起“特别军事行动”,计划依靠空降兵迅速夺下机场,地面部队快速推进,从而全面控制乌克兰中枢。但现实很残酷,从第一批空降兵降落失败那一刻起,这个任务就宣告失败了。
自俄罗斯宣布出兵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不能失败”。因为一旦失败,整个国家将陷入巨大的危机之中。
乌克兰的情况同样如此。如果乌克兰政府是亲俄的,就不会走到战争这一步。既然选择亲西方,乌克兰实际上就是在代替整个北约与俄罗斯开战,所以更不能轻易输掉战争。
在北约的强力支援下,乌克兰寄希望于让俄罗斯“早日消耗库存,从而无法继续战争”,其一开始定下的目标就是榨干俄罗斯。
这就意味着,一旦俄罗斯坚持不下去,北约就算赢了,而且几乎不用付出任何代价,所有的代价都由乌克兰承担。
不过,这种策略也带来了另一个问题:俄罗斯陷入消耗战的同时,乌克兰也会陷入巨大的消耗中。
北约根本无法确定俄罗斯何时会被“耗尽”,他们唯一的办法就是让乌克兰去试探。
泽连斯基最初表现得极为强硬,从他对乌克兰军队充满信心就能看出来。他明确拒绝了美国“撤出基辅”的计划,并坚定地表示:“我需要的是弹药,而不是搭乘顺风车。”
当俄罗斯第一步行动受挫后,泽连斯基更是信心满满。在持续对抗一年后,拜登总统亲自访问基辅,并与泽连斯基共同发表讲话以提升士气,宣称“基辅在一年后依然屹立,美国人民将与你们站在一起”。
当时,乌克兰的前景看似一片光明,但其中的痛苦只有他们自己清楚。他们坚持下去的唯一动力,就是盼望俄罗斯什么时候才会被真正消耗殆尽。
然而,泽连斯基算错了,因为俄罗斯的韧性远超他的想象。
战争刚爆发时,俄罗斯军队的表现确实“肉眼可见的差”,不少装甲车的轮胎都是腐烂的。西方甚至在评估“俄军何时能够重建”,有学者指出“俄罗斯需要花5到10年时间才能把军队建设好”。
俄罗斯能够坚持下去,根本原因在于他们有强大的“依靠”。只要这个“依靠”还在,前线表现再差都只是暂时的。
俄罗斯是一个拥有17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的庞大国家,是世界上少有的能够把各种自然资源凑齐的大国。再加上广袤的黑土地和占世界五分之一的淡水资源,俄罗斯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世界粮仓”。
西方国家惯用的套路是,一旦战争爆发,就会马上进行全方位的封锁。
当下的世界局势决定了俄罗斯无法单打独斗,因此他们需要争取国际支持,应对西方制裁。俄罗斯把油气资源作为支撑法宝,要求资源交流国用卢布来结算。
欧洲即便再讨厌俄罗斯,也离不开俄罗斯的粮食和油气资源,因为离开俄罗斯后他们找不到替代市场,所以不得不弱化对俄制裁力度。
虽然俄罗斯这一轮被西方制裁是2022年才开始的,但如果算上苏联历史,俄罗斯已经被西方制裁了数十年,早已习惯。俄罗斯此前就对配套的产业链、供应链进行了调整,民众也做好了应对更大规模制裁的心理准备。
俄罗斯民众很清楚,相比于暂时的富饶和便利生活,俄罗斯更应该顶住经济重压去反霸,因为斗争后的光明才是持久的。
2023年初,我国央视新闻记者在莫斯科街头随机采访民众,大家的回答基本一致,总结起来就是“早已习惯了被西方制裁,对未来生活依旧充满信心”。
美国等西方国家总是把俄罗斯描绘成十恶不赦的侵略国家,带头制裁俄罗斯的同时,还试图让更多国家参与进来孤立俄罗斯。凭借国际舆论霸权和自身影响力,总体上世界大部分国家站在了西方这边。
值得注意的是,那些紧跟美国的国家虽然“发声”了,但在233个主权国家和地区中,只有48个参与了对俄制裁,数量并不算多。与其说这些国家反对俄罗斯,不如说他们反对的是美国的霸权主义。
金砖国家、全部上合组织成员国和观察国统统反对西方对俄制裁,因为他们担心如果支持美国,灾难不知何时会降临到自己身上。
还有一些国家,比如印度,即便明面上跟随美国,却还想着借此机会大赚一笔。
换个角度看,虽然俄罗斯暂时承受着压力,但战争也让很多潜在威胁和短板暴露出来,并非完全是坏事。
因此,俄罗斯能够顶住西方的压力,在短暂受挫后展现出强劲的韧性,持续支持“消耗战”。
普京曾强硬地表示:“若是没有了俄罗斯,那么还要这个世界干什么?”
这句话的背后,是俄罗斯的终极筹码:核武器。
俄罗斯可以不快速拿下乌克兰,但一定会保证自身的绝对安全。只要西方的行为过火,俄罗斯极有可能把所有人都拉下水。
这样一来,乌克兰就陷入了被动。
无法抽身的乌克兰
与俄罗斯不同,俄罗斯可以凭借普京一人拍板决定任何事,而乌克兰的境遇就悲惨多了。
泽连斯基虽然表现得强势,但实际上他没有任何强势的资本。
除了前线的士兵来自乌克兰本土,其余作战支持都要依靠西方,这就导致乌克兰的每一个决策都必须考虑西方的态度。
普京执政20多年,敢于发动战争必然有强大的民意支持。老百姓热爱和平,但普京的民意支持率从战前的60%直接飙升到83%,这足以说明问题。
美国妄图通过外部施压引发俄罗斯动乱,但从各项数据来看,这几乎难以实现。
乌克兰与俄罗斯根本不在一个层次上。俄罗斯即便遇到再多困难,力量对比也优于乌克兰。数据显示,俄罗斯强大的后备动员能力拥有能毁灭世界数百次的战略核力量。
美国能迫使俄罗斯陷入消耗战已经是极限了,根本无法让俄罗斯失去更多。
在战争快持续3年时,美国已经意识到持续下去对北约没有好处,因此特朗普的竞选宣言中就有一条“要在上台后24小时内结束俄乌战争”。
特朗普本质上是个追求“美国利益优先”的商人,既然压制俄罗斯的做法引发了世界舆情反弹,他便想趁机收割被战争折磨的乌克兰。
于是,2025年2月28日,特朗普与泽连斯基展开了一场会谈。原本是盟友的美乌两国却爆发了激烈的争吵,泽连斯基的尊严感远超特朗普想象,他干脆提前离开白宫。
让泽连斯基如此愤怒的主要原因,在于“矿产协议”。美国试图通过各种方式将乌克兰境内丰富的矿业资源据为己有,特朗普还明确指出:“美国本土稀土矿产资源稀缺,而乌克兰储量丰富,这些资源将会用于支持美国的人工智能和军事武器等领域。”
特朗普政府处理这件事时,根本不是商量的态度,而是直接索要。
泽连斯基的愤怒可想而知,即便乌克兰再弱小,它也是一个主权国家,怎能任人宰割?
至于安全保障问题,特朗普还表示:如果乌克兰再次受到攻击,美国不会提供保护,也没有具体的安全保障。
这句话直接断了泽连斯基的后路。过去他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还希望乌克兰能够加入北约,现在美国连安全都不愿保障了,泽连斯基找不到任何对自己有利的因素,只能愤怒离去。
当时矿产协议没有签署,联合新闻发布会也没能召开,泽连斯基只是通过社交媒体表达了对美国的“感谢”。
眼看通过乌克兰这条路走不通,特朗普在3月18日给普京打了电话。
俄方的态度是,乌克兰彻底停止外国军事援助以及向基辅提供情报信息,这样才能通过外交和政治手段解决问题。
白宫骂战结束后,美国宣布暂停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与情报共享,但这一举措并未持续多久,美国就又恢复了。
欧盟对美国反复无常的态度很不满意,又表示要向乌克兰提供400亿欧元的军事援助。
白宫方面计划在4月20日之前达成停火协议,特朗普本人向记者表示:“我相信我们很快就能够实现全面停火,一切都在按部就班地进行。”
从乌克兰的尊严角度出发,这场仗必须打下去。
特朗普还公开批评泽连斯基的领导能力,称:“三年前就该结束一切,而不是要开始一切。”
这种说法十分可笑,国际社会普遍认为,冷战结束后美国主导的北约不断东扩,无视俄罗斯在安全问题上的合理关切,长期围堵和挤压俄罗斯的安全空间,这才促使普京下定决心开战。
由于美国、欧洲和乌克兰各有各的诉求,而且大部分决定权掌握在俄罗斯手中,想要结束战争变得无比艰难。
从特朗普的摇摆态度可以看出,他根本不想继续在乌克兰投入,只想趁机收割乌克兰。
欧洲不愿放弃乌克兰,但美国又管不住欧洲,而少了美国的支持,欧洲和乌克兰都会非常乏力。
过去3年多,乌克兰已经因为战争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从目前的情况看,乌克兰将要“流尽最后一滴血”。
乌方与欧洲都指责普京在和谈方面没有诚意,特别是在和特朗普通话后,俄罗斯又发起了新一轮空袭,强势打击了乌克兰的交通设施、医疗机构、能源设施等。
乌克兰的命运并非由某个领导者的个人决策所能决定,而是关乎复杂的政治博弈。
只要博弈没有结果,俄乌冲突就不会轻易结束。俄罗斯的韧性正愈发强大,这将给乌克兰带来越来越惨痛的后果。
本文深入剖析了俄乌冲突的现状、背后各方的利益诉求和支撑因素。俄罗斯凭借丰富的资源、民众的支持以及核武器等筹码展现出强大的韧性;乌克兰则因依赖西方而陷入被动,在尊严与现实之间艰难抉择。美国出于自身利益摇摆不定,试图收割乌克兰。由于各方利益难以协调,俄乌冲突短期内难以结束,乌克兰将继续承受战争的痛苦。
原创文章,作者:modesty,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54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