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印发《城市更新典型案例集(第二批)》,重庆江北区塔坪片区老旧小区改造、渝中区解放碑地下环道建设、南岸区重庆开埠遗址公园3个案例上榜并向全国推广。同时详细阐述了这三个项目更新前存在的问题以及更新后的成果和实施模式。
日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正式印发了《城市更新典型案例集(第二批)》(以下简称为《典型案例》)。其中,重庆江北区塔坪片区老旧小区改造、渝中区解放碑地下环道建设、南岸区重庆开埠遗址公园这3个精彩案例成功上榜,并将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
截至目前,重庆已有6个案例入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更新典型案例。这充分彰显了重庆在城市更新领域的积极探索和显著成效。
重庆市江北区塔坪片区老旧小区改造项目
该小区建成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规模较大,共涉及房屋44栋、单元72个,居住着1487户、3227人。然而,更新前的塔坪片区状况堪忧,环境呈现出脏乱差的局面,停车难题突出,空中飞线纵横交错,污水肆意外溢,楼道内堆满了废弃家具,违章建筑约有4000平方米,消防安全问题极为突出。并且,当时这里仅经营着七八家店铺,城市形象和居民生活品质与一路之隔的观音桥商圈形成了巨大的落差。
自2021年起,江北区秉持“政府有为、市场有效、企业有利、百姓受益”的工作导向,坚持“可持续运营”的渐进式城市更新理念,大力推动塔坪片区的改造。改造完成后,曾经“沉睡”的老旧建筑被成功“唤醒”,背街小巷摇身一变成为潮流文创街区,城市空间焕然一新,如今这里已成为江北区热门的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和新兴产业聚集地。
在改造过程中,小区坚持城市体检新机制,实行“边检边改”。将居民改造意愿最强、呼声最高的飞线下地、隐患消除、雨污分流等事项作为主攻方向,在征得居民同意后推进实施。同时,推动住宅改造、小微活动广场建设、社区食堂配建等多项更新措施,滚动编制更新任务清单,以项目化的方式,建档立项,逐个逐片挂图销号,有力助推了城市更新项目的转化生成。
重庆市渝中区解放碑地下环道城市更新项目
解放碑商圈位于渝中半岛中心地带,是重庆市发展最为成熟的商业区。但由于地形高差限制、开发空间局限,该商圈的路网连通性较差,南北向联通缺乏,道路宽度较窄,导致局部路段和节点拥堵严重。此外,停车泊位供给不足、停车库(场)分散,高峰期行车难、停车难问题尤为突出。
为了缓解区域地面交通压力,均衡路网交通流量,提高地下停车系统的利用率和周转率,充分利用地下空间,相关部门开展了解放碑地下环道建设。该项目采用“一环七射多连通”的交通布局,结合管理统一、技术先进、运行高效的地下停车系统,极大地提升了区域交通运行效能。
此项目突破了空间限制,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依托山地优势,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建设地下交通环道,有效提升了区域交通通行效率。同时,项目还整合了片区停车资源、构建了停车引导系统,连接了解放碑核心区域不同标高、不同规模的28个地下车库近2.3万个车位,大大提升了停车效率。
重庆市南岸区重庆开埠遗址公园城市更新项目
重庆开埠遗址公园位于城市两江四岸核心区域。更新前,这里建筑界面较差,植被杂乱无序,道路通行不便。而且社区空间功能单一、活力不足。
从2020年起,市属运营管理企业采用“保护修缮 + 公共服务 + 活动策划”的更新方式,对立德乐洋行旧址群内8处文保建筑、2处优秀历史建筑进行保护修缮,复建了7栋老旧建筑。同时,增补公共配套建筑、整治公园环境、改善基础设施,引入研学培训、特色餐饮、文化创意、艺术集市等新业态,精心打造了集博物馆、社区商业、文化公园于一体的复合型城市公园。开园以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历史内涵吸引了大量游客,公园的建成补齐了老旧社区公共设施短板,对周边小区环境提升和商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带动作用。
该项目采用了“政府引导、国企实施、多方联动”的更新模式。由市政府给予更新指导,提供土地、资产、政策等方面支持,市属运营管理企业负责项目的投资、建设、管理、招商、运营和维护一体化运作,建立了集政府、企业、商家于一体的“更新联盟”。
同时,街道、社区及企业的党组织发挥牵头作用,带动居民及商户深度参与、自主更新、创业营商,创造了更多长期就业机会,极大地激发了片区活力。
本文介绍了重庆江北区塔坪片区老旧小区改造、渝中区解放碑地下环道建设、南岸区重庆开埠遗址公园三个城市更新项目入选住建部《城市更新典型案例集(第二批)》。这些项目针对各自存在的问题,通过不同的策略和模式进行更新改造,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仅改善了城市环境和居民生活品质,还提升了区域交通效能和商业活力,为全国城市更新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原创文章,作者:Seren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56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