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献:历史缝隙中的璀璨星光

本文围绕民间文献展开,讲述了民间文献对于历史研究的重要意义,探寻民间文献过程中的艰难,时代变迁对民间文献的侵蚀,以及抢救民间文献的具体做法和成果,强调了守护民间文献对传承民族基因和血脉的重要性。

张致和

民间文献,虽在正史记载里常扮演着“配角”的角色,但其对于反映日常生活的价值不可小觑。在我从事田野调查的历程中,它绝对是无可替代的“主角”。

民间文献常常隐匿于不为人知的角落,默默地诉说着家庭故事,镌刻着时代的印记。在长芦盐场旧址,那本从墙角翻出的泛黄家谱,上面依稀可见“利民场灶户张氏”的字样,这简单的几个字背后,是一个家族曾以煮盐为生的过往。而在河北沧州海兴县傅家庄村,村民从房梁暗格中捧出的一麻袋旧物,其中不少契约残页上,字迹与盐渍相互交融。有的盖着“长芦盐运使司”的朱红大印,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权威与秩序;有的则记录着道光年间因盐价暴跌引发的家族诉讼,展现出当时经济波动对普通家庭的影响。这些记载的事情看似平凡琐碎,但却意义深远。家族史就像是经济史、时代史的一个缩影,而民间文献则是家族乃至整个民族记忆的碎片。这种认知让一种强烈的责任感油然而生,探寻民间文献,成为了一项刻不容缓的使命。在田野中努力“打捞”那些散落的民间文献,其实就是在填补正史的缝隙,感受历史跳动的脉搏。

然而,探寻民间文献的过程远比想象中艰难。很多时候,我们要挨家挨户地多次叩门,才能换来只言片语的回应。有一次,我从早到晚一家一家地敲门询问,直到傍晚时分,才有一位大爷从炕头小心翼翼地捧出半卷残破的家谱。当“康熙二十五年分家文书”这几个字在暮色中隐隐显现时,大爷难掩激动,哽咽着说:“这是我们家的根儿啊,祖祖辈辈都记录得清清楚楚!”那一刻,我深刻地意识到,民间文献不仅仅是凡人的史诗,是史书的注脚,更是连接历史的命脉,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脉络。这看似简单的寥寥几字,却有着千钧之重。即便探寻的过程充满了艰辛,我也下定决心,纵有万般困苦,也在所不辞。

就像人的记忆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模糊一样,时代的变迁也在不断侵蚀着民间文献的记述。有一回,我们再次回到曾调研过的海兴县的一个村子,却发现那座藏有契约的老宅已经人去楼空,空荡荡的房间让我们的希望瞬间破灭。而河北沧州黄骅市狼洼村的赵氏族谱,是我们在废品堆里像寻宝一样“淘”到的。还有那两函十余册的康熙年间抄本,因为战乱被藏进了墙洞,泛黄的纸页上,清代举人的批注依然清晰可见,然而如今孩子们却把它当成了涂鸦的本子,画满了卡通画册。在历史的车轮无情碾压下,民间文献所剩的仅仅是一些断句残言。这些经历一次次地提醒着我们,“打捞”民间文献就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抢救战,我们必须争分夺秒,不能遗漏任何一个角落。

那么,这场抢救战该如何打响呢?在河北唐山滦南县大贾庄村的一场婚礼上,村民们了解到我们的工作后,纷纷主动拿出家中珍藏的契约文书,让同学们进行收集拍照。在校园里,当数字化扫描仪的蓝光缓缓掠过契约的每一个角落,那些原本“奄奄一息”的纸页在跃动的像素中仿佛重新获得了生机。年轻的学子们利用现代化的手段专注地进行研究,他们用鼠标续写着传统,用键盘传承着文明。抢救民间文献,离不开众人的齐心协力,就像众人拾柴火焰高一样;离不开数字技术的赋能,让古老的文献以新的形式保存和传承;更离不开青年一代的力量,他们是未来文化传承的希望。如今,我们的团队已经建立了民间历史文献数据库,有千余名青年学子加入到田野调查的队伍中来,村民们也热情地“献宝”。在天津蓟州区的课堂上,孩子们围着复原的契书模型,充满好奇地争先恐后辨认“典”“卖”“当”等古字,这一幕让人看到了文化传承的希望。

历史文化遗产具有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特性。每一册民间文献脱离危机,就意味着一段失落的记忆重新绽放光彩,一扇扇历史之门再次向我们打开。民族的基因和血脉就在这样的传承中得以延续。

五年来,我们的团队穿梭于60余县、140余村。站在数字化平台前,看着百万页文献被永久保存,我的心中更加坚定。这些看似零散的契约、族谱,终将汇聚成文明的星河,照亮后人前行的道路。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拾荒”,为未来构筑梦想,努力拼凑民间记忆,守护民族精神的根与魂。在这条充满挑战的道路上,我们虽然步履急促,但却无比坚定。

本文围绕民间文献展开,阐述了其对历史研究的重要意义,介绍了探寻民间文献的艰难过程、时代变迁对其的侵蚀,以及抢救民间文献的方式和成果。强调了抢救民间文献对传承民族基因和血脉的重要性,展现了团队在守护民间记忆、传承民族精神道路上的坚定决心。

原创文章,作者:Seren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5681.html

(0)
SereneSerene
上一篇 2025年3月26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26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