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龙泉山猛禽监测点志愿者的工作情况,包括他们监测到的猛禽种类和数量,分析了龙泉山成为猛禽迁徙重要地点的原因,还提及了目前监测工作面临的问题及专家建议。
在成都龙泉山,一场关于猛禽的“英雄传”正在精彩上演。每到迁徙季,一群充满爱心与责任感的志愿者便会登上龙泉山,开启他们独特的“数鸟”之旅。过去5年的时间里,他们已经监测到5万多只猛禽从这里过境。
3月8日,成都龙泉山迁徙猛禽监测点,志愿者们早早地就开始了一天的监测工作。想象一下,在农家小院里吃住,清晨欣赏着日出云海的壮丽美景,夜晚感受着灯火阑珊的宁静氛围,而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抬头仔细观察天空中飞过的飞鸟,认真记录猛禽的踪迹。这样的志愿者工作,是不是让很多人都心生羡慕呢?
这个春天,当猛禽们凭借着基因里的记忆踏上迁徙之路时,成都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迎来了首次面向全国招募的驻点志愿者。他们陆续就位,正式开展监测工作。这已经是成都猛禽研究小组的第6个监测年了。3月中旬,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对这个充满趣味与挑战的群体进行了采访。据他们持续监测的数据显示,过去5年,已有5万多只猛禽飞越龙泉山,开启它们的迁徙之旅。志愿者们不辞辛劳、坚持不懈地努力,就是为了摸清龙泉山迁徙猛禽种群变化的相关数据,从而更好地促进候鸟迁飞通道的保护工作。
3月11日下午4时左右,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云开雾散,志愿者“墨鱼”早已在监测点严阵以待。突然,“快看,是草原雕!”随着“墨鱼”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一只大型猛禽从东边盘旋而来。在相机镜头里,它翼尖上7枚张开的翼指清晰可见,翅膀上初级飞羽和次级飞羽间的白色条纹也十分醒目。“墨鱼”等志愿者难掩心中的激动,仔细地在记录表上进行记录。要知道,2021年,草原雕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同时也成为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的保护动物。在龙泉山上,草原雕一年只能记录到两三次,此次发现显得尤为珍贵。
今年3月8日起,成都猛禽研究小组首次面向全国招募的驻点志愿者陆续就位开展监测工作。从事旅游相关工作的“墨鱼”是监测点上的“老人”,也是首批驻点志愿者。“我专门调整了假期时间,吃住在山上农家,就是为了保证有足够长的监测时间。”“墨鱼”认真地说道。
3月14日上午,来自北京的李牧笛准时出现在监测点。3天前,她专程从北京乘飞机赶到龙泉山,接替“墨鱼”的工作。“13号那天只识别出3只普通鵟,剩下的几只无法识别,看来我要学习的地方还很多。”李牧笛谦虚地说。像李牧笛这样的驻点志愿者还在持续招募中,他们将在监测点一直工作到5月下旬。从3月8日到3月13日,志愿者们在监测点已经记录到140只猛禽,种类涵盖雀鹰、普通鵟、红隼、日本松雀鹰等。
除了难得一见的草原雕,鹗、蛇雕、短趾雕、乌雕、黑鸢、靴隼雕等猛禽也纷纷现身龙泉山。2021年,一只黄爪隼被志愿者记录到。根据《成都市鸟类名录2.0》显示,上一次黄爪隼在成都市范围内的记录还是1995年,这是黄爪隼在成都境内20多年以来的首次确切记录。2020年到2022年期间,在龙泉山记录到的短趾雕、白头鹞、白腹隼雕还刷新了成都鸟类新纪录。
猛禽处于食物链顶端,不管是从它的生态学意义,还是在生态中扮演的角色,都非常重要。“但猛禽的生物学特性,决定了其数量少、分布广,观察机会有限。特别是受到距离和光线的影响,要想透彻研究猛禽,困难不少。”成都猛禽研究小组发起人之一,从事鸟类生态学研究工作的朱磊博士告诉记者。猛禽迁徙监测一年有两次,能够获取猛禽种群动态变化相关数据。从2020年开始到今年3月,龙泉山猛禽监测进入第11个迁徙季,先后有2000多人次的志愿者参加监测工作。截至2025年3月16日,志愿者已经监测到56713只猛禽从龙泉山上飞过。已有数据显示,过境猛禽数量排在前三的是普通鵟、凤头蜂鹰和雀鹰。其中,3月下旬到4月初,是普通鵟的过境高峰;5月中旬,则是凤头蜂鹰的过境高峰。
2021年4月21日,志愿者团队在监测点记录到第10000只猛禽迁徙;2022年3月27日,第20000只猛禽通过龙泉山。在志愿者心中,他们怀揣着一个美好的愿望,希望早日记录到100万只猛禽飞越龙泉山。
在很多人眼中,桃花、网红餐厅、日出和雪山观景台是龙泉山的标签。但当你打开卫星地图就会发现,北起绵阳境内的浅丘,沿成都平原东部绵延至乐山的龙泉山脉长达200多公里,它不仅是岷江与沱江两大水系的分水岭,还是成都平原与川中丘陵的自然分界线。
最高海拔1000多米的龙泉山,对于西部和北部被群山环绕的成都平原来说,或许显得微不足道。但以高空视角来看,东北向西南蜿蜒的龙泉山,却成为猛禽迁徙之路上的天然指路牌和休息区。朱磊博士解释说,许多鸟类会利用盘旋 – 滑翔的方式飞行,在一个热气流中盘旋上升达到一定高度,然后开始滑翔,经过一定距离降低高度后,再利用另一个热气流来上升。“如此周而复始,能够在能耗较低的情况下飞越较远的距离。鹰柱现象就是多猛禽利用同一个热气流飞行形成的。”朱磊还说:“经过龙泉山的气流,因为地形抬升和阳光加热,很容易形成上升气流,丰富的植被也给鸟类提供了食物来源。”本身就处于两条候鸟迁徙路线上的龙泉山,自然就成了监测猛禽的好地方。
虽然龙泉山迁徙猛禽监测已经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比如监测覆盖区域狭窄、监测人员短缺、监测技术手段单一等。在2024年的成都两会上,成都市人大代表、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副研究员阙品甲对龙泉山迁徙猛禽监测提出了建议。阙品甲希望邀请鸟类研究的专家学者、社会团体、自然教育机构、志愿者代表与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共同组建成立工作团队,负责龙泉山猛禽工作的规划、实施、总结、传播等各项工作;在龙泉山北段的金堂县境内设置监测点,开展长期持续的猛禽监测工作,促进候鸟迁飞通道保护工作的全面开展。在监测手段方面,阙品甲希望探索通过卫星追踪器、监控摄像头、图像自动识别、相控阵雷达等新兴技术手段开展龙泉山猛禽迁徙监测的可行性,以提升监测技术水平。
本文围绕成都龙泉山猛禽监测展开,介绍了志愿者的工作情况和监测成果,分析了龙泉山对猛禽迁徙的重要性,同时指出了监测工作现存的问题及专家建议。体现了志愿者们为保护候鸟迁飞通道所付出的努力,也强调了进一步完善监测工作、加强保护的必要性。
原创文章,作者:Isaiah,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5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