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悠久历史、多样的载体演变,介绍了全国首家汉字博物馆——东方汉字博物馆即将开馆的消息,详细阐述了汉字从符号开始,历经金文、石刻、竹木与纸张等不同阶段的发展变化,最后强调了汉字在时代变迁中核心精髓不变,是中华文明之光。
汉字,堪称世界文字之林中的璀璨明珠。它是目前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文字,拥有着最为悠久的使用历史,并且是如今唯一仍在广泛使用的象形文字。从远古的石器时代一路走来,历经农业时代、工业时代,直至信息时代,汉字见证了无数其他文字的消逝,自身却始终坚韧不拔地屹立着。
从出土的各类文物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汉字载体的演变历程。最初,汉字刻在骨头上,接着发展到刻在陶器、金属上,而后又有了石、木、绢纸等载体。时光流转到现代,我们眼前的电子屏幕也成为了汉字崭新的栖息之所。
值得一提的是,经过近五年精心筹备建设,全国首家汉字博物馆——东方汉字博物馆即将于3月30日在成都盛大开馆。这座博物馆拥有以古文字和汉字为主题的藏品2000余件,对于人们深入探索、发掘和研究中国古文字从符号到象形文,再从象形文到甲骨文的发展演变历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回顾日常使用的汉字,究竟经历了怎样的沧桑巨变。
汉字:从符号开始
如今我们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汉字,看上去或许只是一些简单的符号。比如距今约8000到7000年的裴李岗文化刻符龟甲,龟甲上的刻画符号,是迄今为止国内发现的最早的刻画符号,堪称目前所知最早的汉字源头。
令人惊奇的是,刻符龟甲与比它晚四、五千年的殷墟甲骨文存在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其一,它们的书写工具均为坚硬的利器;其二,刻画的字符都与占卜密切相关;其三,所刻的字符均是有意为之。
实际上,比殷墟牛骨更早的汉字载体,可能是经过火烧的土,也就是陶器。
在良渚陶器以及同一时期出土的马家窑文化的陶器上,都发现了意义不明的刻画符号,这些符号被认为是汉字的早期形态。
金文:寄托人与神灵往来
陶土经过火烧变成了陶器,而铜、锡与铅经过火炼则成为了青铜。商周时期青铜器上的文字,如今被称为金文。
甲骨文是用刻刀刻划而成,线条直而细;而金文则是用类似竹片的物品刻在黏土模具上,再通过模具冶炼出青铜器,所以线条曲而粗。尽管两者形态有所不同,但字体结构却是一脉相承的。
作为祭祀器物的青铜器,文字常常铸于内壁,从外面无法看到里面的文字,从上面也难以看清下面的内容。这些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镌刻出的文字,并非用于人与人之间的日常阅读,而是被放置在祭祀祖先的宗庙里,用来告慰祖先的灵魂,祈求祖先的保佑。
因此,与其说金文是人际沟通的工具,不如说它是人与神灵往来的一种寄托。
石刻:铭记重要的文字
与甲骨和陶土相比,金文无疑能够留存更久,因为青铜器更加坚硬。而同样坚硬的石头,也成为了汉字的重要载体。
1976年,在殷墟妇好墓中出土了5件石磬,其中一件侧面刻有“妊竹(一说为冉)入石”的文字。其字体形态与甲骨文相同,这是迄今发现最早的石刻文字。
重要的文字,只有刻在石头上才能留存久远。公元89年,东汉大将窦宪大破匈奴,登上燕然山刻石纪功,留下了“燕然勒石”的千古佳话,从此名垂青史。
而许多在当时名不见经传的人,比如汉代酒泉郡的小小县令曹全,也是因为一块石碑(《曹全碑》被认为代表了汉代隶书的最高成就)而被世代铭记。
唐代众多书法大家的作品,后人如今所见的真迹,也大多是石刻。
竹木与纸张:让“书”出现
甲骨文的“册”字,形态就像并排连缀的竹木简;金文的“典”字,形态如同人两手捧着“册”。由此我们可以推测,殷商时期已经在一定程度上使用竹木简了。
与金石相比,竹木毕竟容易腐朽,因此如今发现的最早的竹简和木简,也不早于战国时代。
然而,正是竹木简而非金石,才使得“书”的出现成为可能。经验和知识通过书籍得以快速传播,更有力地推动了时代的演进。在印刷术刚刚起源的时候,人们也找不到比木头更适用、更易用、更常用的材质了。所以,尽管竹木容易腐朽,但它们开创书籍的功劳却永垂不朽。
况且,轻便的竹木还推动了更轻便材质的诞生。在草木所制的纸诞生之前,比竹木更轻便易用的书写材质是绢帛。
只是绢帛虽然好用,但价格昂贵、成本高昂。所以,尽管纸更容易破损、更不耐水火,但它终究取代了绢帛、竹木、金石、骨陶,成为两千年来汉字最常见的载体。同时,也让汉字的制作从刻划完全进化到了书写。
柔软的毛笔笔锋与各种类型的纸张相接触,创造出了中华文明独树一帜的书法艺术。
汉字:中华文明之光
时代在不断巨变,汉字也随之发生着变化。汉字经历过快速简化的过程,其载体如今也越来越多地变成了各种屏幕。但无论如何变迁,汉字的核心精髓却从未更改。
所见即所感,所视即所思,天人合一,物我无别。象形的汉字既是人际交流的重要工具,更随时蕴含着与自然沟通的密码,汉字的独一无二之处正在于此。
不论时代如何演进,只要汉字不灭,中华民族便希望长存。
中国人有中国人的眼睛,中国人有中国人的智慧。每一个汉字都是一道中华文明之光,历久弥新、辉映万世。
本文围绕汉字展开,介绍了东方汉字博物馆即将开馆的消息,详细梳理了汉字从符号起源,历经金文、石刻、竹木与纸张等不同载体阶段的发展历程,强调了汉字在时代变迁中核心精髓不变,是中华文明的璀璨之光,激励着中华民族不断前行。
原创文章,作者:Dermot,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59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