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毕节市织金洞世界地质公园为“银雨树”投保15亿元人民币这一事件,介绍了“银雨树”的情况、投保方案的创新点、发布的联合倡议以及公园后续的保护计划等,展现了自然遗产保护的新路径。
在中国,一场意义非凡的交融正在上演,那就是喀斯特地貌与金融创新的奇妙结合,这也让中国自然遗产保护迎来了历史性的重大突破。
3月24日,在贵州饭店内,贵州省毕节市织金洞世界地质公园隆重召开了一场新闻发布会。在会上,一个重磅消息被宣布:被誉为“地球之花”的巨型石笋——“银雨树”,成功投保了15亿元人民币。这一举措意义深远,它标志着我国自然遗产保护正式迈入了“科技护航 金融赋能”的全新纪元。
画面中呈现的,正是新闻发布会的现场,现场气氛热烈而庄重。
织金洞地下天宫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坐落于贵州高原西部的织金县。这座被誉为“地下艺术宫殿”的喀斯特溶洞,仿佛是大自然精心雕琢的杰作。洞内,各种各样的钟乳石、石幔等地质奇观分布其中,它们形态各异,有的像擎天巨柱,有的像飘逸的丝带,让人目不暇接。而在众多奇观中,高达17米、重40吨的棕榈状石笋“银雨树”格外引人注目。它的形成过程极其独特,跨越了数十万年的漫长时光。它不仅具有令人震撼的视觉美学价值,远远望去,就像一朵盛开在地下的巨型花朵,散发着神秘而迷人的魅力。更重要的是,它被前地质矿产部部长孙大光等专家称为“地球演化史的活档案”,是研究古气候、地质构造的重要科学载体。
这张照片展示的是会议现场的情景,大家都在认真聆听关于“银雨树”保护的重要信息。
此次的投保方案是由毕节市文化旅游集团、贵州织金洞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联合保险公司共同精心设计的,它突破了传统的自然遗产保护模式。据保险公司代表介绍,该保障范围十分全面,不仅涵盖了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以及人为损毁的风险,更创新性地引入了“预防性保护”机制。通过实时生态监测系统,能够动态评估游客承载量,避免因游客过多对“银雨树”造成损害。同时,结合卫星遥感技术实施环境变化预警,一旦周边环境出现异常变化,能够及时采取措施。此外,还设立了专项理赔绿色通道,确保在风险事件发生时,资金能够在24小时内到位,真正实现了保护响应的“零时差”。
这是启动仪式现场的画面,现场洋溢着对自然遗产保护的热情和决心。
在发布会上,还同步发布了《全国旅游洞穴地质保护联合倡议》。该倡议由织金洞世界地质公园等机构联合发起,提出了五大核心行动纲领:一是强化地质遗迹保护立法执法力度,让自然遗产保护有法可依、执法必严;二是建立游客承载量智能调控系统,科学合理地控制游客流量;三是运用VR/AR技术开展云端科普教育,让更多人了解自然遗产的价值;四是构建“保险 + 科技”风险防控体系,为自然遗产保护提供全方位的保障;五是推动生态旅游收益反哺保护基金,实现自然遗产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毕节市文化旅游集团负责人表示:“此次投保不仅仅是对‘银雨树’经济价值的量化,更是我们对地球生命密码的一份郑重承诺。我们将把保费支出的5%专项用于青少年地质研学项目,希望能够培养更多人对自然遗产保护的意识。”
照片中的贵州织金洞“银雨树”,在15亿元创新保险的护航下,显得更加神秘而珍贵。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全球首个获得超10亿元保额的单体洞穴景观,“银雨树”保险事件已经引发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网络的关注。织金洞世界地质公园管理局透露,2024年将启动“亿年时光”数字孪生工程,通过三维激光扫描建立毫米级地质模型,并运用区块链技术实现保护过程的全程溯源。公园还计划每年举办国际喀斯特学术峰会,将15亿元保单衍生的保护经验转化为行业标准,为全球自然遗产保护贡献中国智慧。
这场自然与金融的跨界交响,就像是一首激昂的乐章,不仅为“银雨树”披上了科技的铠甲,更为中国57处世界自然遗产探索出了一条可持续保护的新路径。当金融杠杆撬动生态价值,织金洞正用实际行动书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时代答卷。
本文围绕织金洞世界地质公园为“银雨树”投保15亿元这一核心事件,介绍了“银雨树”的特色、投保方案的创新、联合倡议内容以及公园后续保护计划等。该事件体现了自然遗产保护中科技与金融的深度融合,为中国自然遗产可持续保护提供了新的范例和思路。
原创文章,作者:Seren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61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