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松山湖在过去一年取得的优异成绩,包括全国榜单排名的提升和GDP迈入“千亿园区”行列。着重阐述了2025年松山湖将围绕科技、产业、城市、人才四个方面发力,推动“五个地”建设,同时详细介绍了其在科创、产业、城市生活配套等方面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规划。
在发展的浪潮中,松山湖正全力打好科技、产业、城市、人才“四张牌”,积极探索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松山湖正致力于建设一个让人才喜爱的宜居宜业美丽家园,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生活体验。
在全国高新区综合排名中,东莞松山湖首次跻身20强;在科技城百强榜中,松山湖科学城位列全国第17位。过去的一年,松山湖不断在全国榜单上刷新排名,实现了质的飞跃。其GDP更是实现了两位数增速,正式迈入“千亿园区”行列,这无疑是松山湖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站在“千亿园区再出发”的新起点上,2025年的松山湖将坚定不移地锚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贯彻“绿色、智慧、人本、可持续”的发展理念。通过打好科技、产业、城市、人才“四张牌”,扎实推动高端产业集聚地、科技创新引领地、杰出人才向往地、精美建设示范地、改革创新先行地“五个地”建设,为各类企业和各领域人才的发展创造新的机遇和广阔的空间。
科创雨林:从要素聚合到生态裂变
自去年以来,松山湖的科创领域喜讯频传。中国散裂中子源二期工程正式启动,世界第二个、亚洲首个先进阿秒激光设施也开启了建设的步伐。在巍峨山下,“国之重器”矩阵正逐步成型。
在大科学装置的强大磁吸效应下,越来越多的科研平台和龙头企业纷纷在松山湖扎根。其中,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如今,园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已增至770家,人才总量突破24万。科创要素的高度集聚为生态裂变创造了有利条件。
过去一年,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建成并顺利招生,大湾区大学(筹)松山湖校区也正式启用。2024年,松山湖更是取得了多项科技新发现。例如,北京大学东莞光电研究院联合南方科技大学、香港大学研究团队研发出大尺寸超光滑柔性金刚石薄膜制备方法;松山湖材料实验室证明了所有的单质金属都能形成非晶态。目前,园区R&D投入强度达13.3%,位居全国领先水平。
今年,松山湖将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推动园区大装置大平台以及高校的科研成果与产业发展深度对接,助力更多科技创新成果跨越“死亡谷”。同时,聚焦新型研发机构提质增效,推动研发机构的科研成果和孵化企业在松山湖落地生根、发展壮大。此外,还将聚焦提升金融服务科技产业创新能力,打造科技金融集聚区。
产业跃迁:从科技引领到产业焕新
在“人工智能 +”赛道全面拓宽的背景下,各城市纷纷争相布局。2025年东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松山湖将建设成为人工智能创新高地。3月20日,依托华为坚实的软硬件基础底座,东莞数字集团在松山湖建立了东莞市人工智能大模型中心,这是全国首个面向制造领域的城市级大模型。从松山湖出发,人工智能将全面赋能东莞制造。
一批人工智能相关企业凭借其独特的产品实现了出圈。墨现科技作为柔性压力传感器领域的领军企业,其电子皮肤技术令人“一鸣惊人”。该技术不仅能够贴合机械结构,还能在整只手上布置超过1000个以上感应点,极大地提升了机器人对物体形状和压力的感知能力。优利德上线了业内首款基于DeepSeek大模型的MSO8000HD系列高分辨率示波器,显著提升了测试效率与精度。
人工智能是松山湖构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一年,松山湖科技型企业实现了量质双升,以创新龙头企业为引领、以高新技术企业为支撑的创新引领型企业梯次体系更加完善。接下来,松山湖将全力以赴构建“1 + 4 + 1 + X”产业体系。其中,第一个“1”即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智能网联汽车这一支柱产业;“4”是指机器人与智能装备制造、半导体与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与健康、新材料与新能源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第二个“1”是指生产性服务业;“X”是指未来产业。
松山湖将凝聚更大的合力,集中更多的资源,全力以赴推动主导产业做大做强、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未来产业精准布局,提升产业发展能级。
人本营城:从城市向新到生活向美
要成为“杰出人才向往地”,松山湖不仅要有干事创业的平台,还要有宜居乐活的环境。2024年是松山湖城市生活配套全面提质的一年。
松山湖科学公园建成开放后,凭借其97万平方米的开阔自然空间,成为民众喜爱的“City Walk”路线之一。松山湖ULAND成为东莞市民的打卡新去处,这里既有钟书阁东莞店独特的书香氛围,又有全国首个全生态的数学主题探索馆,还有具有艺术前瞻性的松山湖盒子美术馆,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需求。
过去一年,松山湖首个三限房项目国际人才社区正式启动申购,极大地减轻了人才的购房压力。松山湖第一初级中学、松山湖第四小学、松润府配建幼儿园建设加快推进,公办学位供给保障力度进一步加大。同时,松山湖打造了“社会急救4分钟救援圈”示范区,铺设了100台AED,东莞首个康养综合体也在松山湖启用。
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党总支书记、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李晓就表示,近年来,松山湖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显著改善,不仅为人才引进增添了吸引力,也极大地丰富了科研人员的休闲生活,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更加宜人的工作与生活环境。
今年,松山湖将启动“十大工程”,包括照明系统改善、全民健身步道建设、城市冲凉房建设、月荷湖改造、中心公园建设、松湖烟雨示范段品质提升、展演中心建设、悠兰里品质提升、交通改善、园区周边配套提升等。
此外,以全域旅游发展为牵引,松山湖将高规格举办首届艺塑“双年展”,继续举办科学城半程马拉松、科技精英网球赛等文体活动,让松山湖成为人才喜爱的宜居宜业美丽家园。
数读松山湖
2023年在全国高新区综合排名中,东莞松山湖首次跻身20强;在科技城百强榜中,松山湖科学城列全国第17位。如今,松山湖园区高新技术企业增至770家,人才总量突破24万。
本文详细介绍了松山湖在过去一年取得的亮眼成绩,涵盖全国榜单排名提升、GDP迈入“千亿园区”行列等。2025年,松山湖将围绕科技、产业、城市、人才四个关键方面发力,推动“五个地”建设。在科创领域,要素集聚引发生态裂变;产业上,从科技引领迈向产业焕新;城市建设坚持人本营城,提升生活品质。通过一系列举措,松山湖正朝着更高质量的发展目标迈进,有望为企业和人才创造更多机遇。
原创文章,作者:Dermot,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70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