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支付效率与安全,让“免密支付”不再“任性” 别让“免密支付”成消费隐患,把选择权还给用户

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消费提示展开,聚焦网络购物中手机“免密支付”功能存在的“开通易,取消难”问题,分析其本质及类似现象,提出解决办法,并强调支付变革要在效率与安全间找到平衡,保障消费者权利。

平衡支付效率与安全,让“免密支付”不再“任性” 别让“免密支付”成消费隐患,把选择权还给用户

平衡支付效率与安全,让“免密支付”不再“任性” 别让“免密支付”成消费隐患,把选择权还给用户

近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出了一则重要的消费提示,郑重提醒广大用户,在进行网络购物时,一定要谨慎使用手机的“免密支付”功能。

免密支付这一功能最初的设计理念,是为了简化支付流程,让支付过程变得更加便捷流畅。然而,部分平台和商家在推广该功能时,却采取了一些不当的手段。他们从默认勾选选项、用不显眼的小字进行提示,到故意隐藏开通入口,种种操作让消费者在不知不觉或者因误操作的情况下,就稀里糊涂地开启了免密支付。而当消费者后来意识到问题,想要关闭这一功能时,却仿佛陷入了一个复杂的“迷宫”,关闭流程不仅繁琐,还需要经过一道道复杂的步骤。

“开通易,取消难”这种现象,其本质是在给消费者的选择权设置重重障碍。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消费者,特别是老年人,在没有充分评估自身需求和风险承受能力的情况下,就“被开通”了免密支付功能。而且,类似的问题并非只存在于免密支付这一项服务中。像“先用后付”“自动续费”等服务,也大都存在着同样的问题。当商家用“开通即送优惠券”“一键享受VIP特权”等诱人的“糖衣”包裹着免密协议呈现在消费者面前时,从动机上来说,这已经构成了对消费者知情权的侵害。

要解决“开通易,取消难”这一问题,关键并不在于是否设置一个简单的关闭路径,而是要真正把选择权交还给消费者。平台和商家应该将功能开通的过程变为明确的提醒,让消费者能够在充分了解相关信息的基础上,自主做出选择。同时,监管部门也需要发挥作用,对免密支付的适用场景、额度分级、终止权限等方面作出刚性约束,确保消费者的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支付变革的最终目标,从来都不是简单地消灭密码,而是要在支付效率和支付安全之间找到一个完美的平衡点。在当今时代,人脸可以作为密码,设备也能充当钱包,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警惕那些被省略的验证步骤、消失的确认弹窗。一个良性的商业生态,永远是建立在对用户权利始终如一的敬畏之上的。

本文围绕网络购物“免密支付”功能的“开通易,取消难”问题展开分析,指出其对消费者选择权和知情权的侵害,强调解决问题需把选择权还给消费者,监管部门应加强约束,同时提醒支付变革要平衡效率与安全,以保障消费者权益,构建良性商业生态。

原创文章,作者:Dermot,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7239.html

(0)
DermotDermot
上一篇 2025年3月28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28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