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6G技术展开,介绍了其在推动社会从“万物互联”向“万物智联”演进中的重要作用,阐述了中国在6G标准制定中的积极参与,还讲述了北京为布局6G产业所采取的多项举措。
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6G技术的开发犹如一颗璀璨的新星,不仅是通信技术领域的一次重大代际升级,更成为了全球科技竞争中的战略制高点。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上,众多行业专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6G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深远影响。他们一致指出,6G技术将如同一只无形的巨手,重塑经济社会的数字化格局,推动整个社会从“万物互联”的初级阶段向“万物智联”的高级阶段大步迈进。可以预见,在未来,随着6G技术的不断普及和应用,机器人有望像如今的手机一样,走进千家万户,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6G赋能社会从“万物互联”向“万物智联”演进
近年来,6G技术凭借其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成为了国际间科技创新领域的聚焦点。与会的专家们普遍认为,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发展6G技术的意义早已超越了单纯的通信技术代际升级。它更像是一把钥匙,能够开启未来科技发展的新大门,为各个行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变革。
在人工智能(AI)这一跨时代背景下,6G与AI相互赋能、彼此成就,形成了一种紧密的共生关系。6G不再仅仅是通信技术的简单跃迁,而是解锁AI赋能社会及服务核心的关键底座。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平指出,传统通信系统主要关注数据的传输,就像一条单一的信息高速公路,只负责将数据从一端送到另一端。而6G则希望通过引入AI技术,实现通信与智能的双向赋能,构建一个更加智能、高效、灵活的通信网络。例如,ComAI(Communication plus AI,通信与智能深度融合)模型就提出了一种AI与通信深度融合的思想框架,它将信源信道编解码、数字调制解调等任务交给AI处理,就像是给通信系统配备了一个智能大脑,从而优化通信系统的整体性能。
中关村泛联院副理事长杨骅解释道:“未来,6G会成为全社会各行各业转型的基石,如同坚固的地基支撑着高楼大厦的崛起。它将推动社会生产与人民生活从‘万物互联’向‘万物智联’演进。”6G将实现通信、感知、计算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形成“通感算智、空天地一体化”的网络架构。这种先进的网络架构将赋能全息交互、触觉互联网等沉浸式应用,为自动驾驶、数字孪生、低空经济发展等应用场景提供超低时延和高可靠性的支撑。同时,6G还为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有望催生万亿级的市场规模。
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产业促进二处处长、北京市海淀区科信局局长何建吾表示,随着6G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信息消息将不再受限于终端和场景,虚实共生的元宇宙消费有望成为现实。城市治理也将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预测,就像一个聪明的管家,提前做好各种准备。智能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将实现精准直达,传统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将实现跨越式发展,将技术红利转化为普惠千行百业的基础生产力。
中关村泛联院首席科学家、中国移动集团级首席专家刘光毅进一步描绘了6G的应用场景。他指出,在6G技术的赋能下,机器人能够实现AI能力和感知能力的卸载,就像给机器人减轻了沉重的负担,从而变得更加轻便、成本更低、电池续航能力更强。未来,机器人有望像今天的智能手机一样普及,走进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中国积极参与6G标准制定
重大科技的变革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条漫长且充满挑战的道路,其过程往往是在曲折中前进。杨骅指出,当前,6G基础理论和技术研究亟需突破。例如,通感算智融合、空天地一体化等关键技术,仍然存在核心计算芯片、新型天线和射频器件待突破、智能资源调度和网络优化等难题等待着解决。在标准层面,各国间在频谱分配、空天地一体化架构等方向尚未达成统一,就像一场没有统一规则的比赛,各方都在摸索前行。
当前,全球6G发展进入了标准化的关键阶段。2024年9月,全球移动通信标准组织3GPP(一个在移动通信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标准化组织)正式启动首个6G标准项目“6G场景用例与需求”研究。2024年12月,3GPP启动无线接入网首个6G标准项目,将明确6G关键技术指标和技术方向等无线领域的重大问题。IMT – 2030(6G)推进组组长、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长王志勤此前介绍,2025年6月会启动6G的技术标准研究,2025—2027年完成技术研究阶段,2029年3月完成第一个版本的技术规范。
刘光毅表示,全球统一标准的制定将降低设备成本,推动全球规模效应的实现。中国企业在3GPP中占据重要地位,每年贡献大量标准文稿,为全球6G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党组成员程建军也表示,中国移动正在牵头3GPP以及国际电信联盟(ITU)的标准部门,推进全球6G国际标准的立项工作。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6G产业”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在张平看来,“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6G列入国家未来工作计划,这非常及时且必要。”他指出,6G技术,从其字面意义而言,虽仍属于通信领域,但其影响力已远超通信本身。它作为一种赋能工具,将广泛应用于千行百业,为各行业带来巨大的提升与变革。
作为未来产业培育的重点方向,加速推动6G前沿技术突破和产业化进程意义重大。中国电信研究院院长张成良此前表示,现阶段的6G发展要从三个方面实施重点突破。一是内生智能,需要从6G网络设计之初就考虑对AI技术的支持,就像在建造房子时提前规划好智能设施的布局;二是通信感知一体化,要让无线通信和无线感知两个独立的功能在同一系统中实现,这面临着许多技术问题,如同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同时安装两个复杂的设备;三是星地一体融合组网,需解决全频谱融合、地面与非地面网络之间的互操作等技术难点,就像要让不同轨道的列车顺畅地交汇。
北京加力布局6G产业
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核心承载地,北京为了进一步支持6G创新,采取了多项有力举措。在政策支持方面,北京发布了《北京6G科技创新与产业培育行动方案(2024 – 2030年)》,明确了未来几年北京市在6G关键技术突破、产业关键环节攻关、构建试验创新体系、打造6G X应用标杆等方面的具体目标与路径。这就像是为6G产业的发展绘制了一幅详细的蓝图,指引着各方力量朝着同一个方向前进。
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期间发布的《北京6G创新发展白皮书(2025)》也指出,北京支持建设的6G端到端开放试验平台以及6G试验验证环境,为产学研单位开展前沿性和基础性研究、孵化原创技术提供了重要的试验验证平台,服务于北京市6G科技创新的全过程。这就像是为科研人员提供了一个先进的实验室,让他们能够在其中进行各种创新实验。
在资源统筹方面,北京与中国移动共建创新型研发机构——中关村泛联移动通信技术创新研究院(下称“中关村泛联院”);支持中关村泛联院、北京邮电大学联合产学研力量建设6G领域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引领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这一系列举措就像是将各方的智慧和资源汇聚在一起,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创新合力。
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二级巡视员张志松表示,未来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将继续发挥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优势,聚焦6G关键技术突破,加速6G技术创新进程,搭建技术验证平台体系,协同推进国际标准统一,推动6G技术创新发展。
具体来看,北京将持续加大6G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攻关力度,加强高层次科技人才培养力度,聚焦智简网络架构、通感算智融合等方面开展联合攻关,加快实现“从0到1”的突破。推动建设全球领先的端到端试验平台,提供开放共享的测试环境和标准验证能力,加速6G核心技术成熟,支撑标准化策略推进,缩短商业化周期,助力实现“从1到10”的转化。同时,全力推动在京单位深度参与ITU、3GPP等国际标准化组织工作,加强国际开放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构建学术、技术、产业的国际共识,积极贡献“北京方案”。
本文详细阐述了6G技术在推动社会从“万物互联”向“万物智联”演进中的重要作用,介绍了中国在6G标准制定中的积极参与以及面临的挑战,还讲述了北京为布局6G产业所采取的多项举措。6G技术不仅是通信技术的升级,更将为各行业带来巨大变革,中国在其发展过程中积极发挥作用,北京也在产业布局上全力支持,未来6G技术有望在各方努力下实现突破和广泛应用。
原创文章,作者:modesty,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81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