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中国香港特区公营医疗体系的收费改革。介绍了改革背景是人口老化、医疗需求和成本上升以及财政赤字,阐述了改革的核心内容,包括提升市民自付费用占比、重新切割医疗资助蛋糕以保障危重疾患者需求,还分析了改革的特点和可能面临的成效待察问题。
中国香港的公营医疗体系向来以相对免费而闻名,然而如今却面临着重大变革。特区政府总资助占比即将不升反降,为了达成“在对的地方、对的时间、找到对的人”提供医疗服务的目标,香港公营医疗体系决定重新切分医疗补助这块“蛋糕”,尽可能减少浪费,全力保障更多危重疾患者的切实需求。那么,这场改革究竟将如何落地实施呢?
在众多争议甚至反对的声音中,从2026年1月1日起,中国香港特区将近30个项目的医疗服务价格将会上调。这一举措意味着,在市民无需每月或每年缴纳医保的情况下,到当地公营医疗体系求医问药时,自付费用的宏观占比将在五年内从目前的2.4%提升至10%左右。这是3月25日香港特区政府医务卫生局(以下简称“医卫局”)公布的公营医疗收费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
此前,由于每次调整都会引发巨大争议,当地原本每两年检讨一次的公营医疗体系收费机制,已经八年未曾进行调整。这使得特区政府公帑对公立医疗的整体资助率高达97.6%,也正是因为如此,该体系常常被贴上“免费医疗体系”的标签。
随着当地人口老化问题日益加剧,医疗需求不断增加,设备更新成本也持续上升。同时,香港特区政府连续数年出现以千亿元(港元,下同)计算的财政赤字。如果不进行改革,整个公立医疗系统将面临崩溃的风险,这便是此次改革“迎难而上”的大背景。
医卫局长卢宠茂在解释改革初衷时表示:“香港医疗系统面临着巨大挑战,人口老化使得医疗需求持续上升,医学的进步、诊治能力的提升以及先进新药械和治疗方法的出现,都导致医疗成本不断增加。收费改革的大原则是能者共付、轻症共付。调整收费所带来的额外收入,将全部投入到医疗领域,用以帮助更多贫、急、重、危的病人,而香港特区政府承担的责任并不会改变。”
相关政策的制定历经了一年多的酝酿。最初是从呼吁增加急诊室收费开始,在2024年特区政府的《施政报告》中提出“深化医疗体系改革”,直至近日公布了整体方案。因此,此次医疗新政虽名为收费改革,但实际上涉及资助原则、费用调整、保障范围等多个方面,覆盖面较为全面,并且尽可能考虑了患者的接受度。
在香港特区政府总资助占比逐年下降的前提下,当地公营医疗体系将对相对缩小的医疗资源进行重新分配,通过减少浪费来尽可能保障更多危重疾患者的实际医疗需求,这正是此次改革的核心所在。
总体而言,此次改革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与大多数发达经济体的公营医疗补贴率相比,改革后的香港特区医疗卫生体系仍将处于高补贴状态。目前,由于香港特区实行简单低税率政策,没有全民医保体系,市民无需每月或每年缴纳医保供款,却可以以不足3%的超低共付率(即自费率)使用公营医疗服务,特区政府资助占比高达97.6%。像扫描及磁力共振等检查项目更是免费,补贴率达到100%,这种情况堪称“绝无仅有”。
相比之下,大多数发达经济体的相关补贴占比一般不超过九成。部分有强制医保的国家或地区,其补贴率仅为八成左右,例如新加坡等地。
在高补贴占比等因素的影响下,过去十年间,港府的公共医疗开支几乎增加了一倍。随着人口老化问题的持续加剧以及财政收入的减少,香港的公营医疗体系正面临着难以为继的困境。根据最近公布的香港《财政预算案》显示,医卫局在2025 – 2026年度的开支预算达到1048亿元,占政府总预算的16.6%,是第二大支出部门,最大的支出部门是社会福利署,开支预算为1252亿元。
从2026年初实施改革后,香港特区的政府资助占比将在一年内从97.6%降至94%,五年内降至90%。这也意味着未来几年内当地还将进行两次收费检讨,甚至可能再次提价。
其次,此次改革并非采取“一刀切”的方式,而是尽量减少资源错配。为此,香港将根据不同的公营医疗服务来确定政府资助水平和共付比例。例如,从医疗收费调整所涉及的范围来看,急诊室、住院、专科门诊、家庭医学门诊以及各种检验服务等,其相关收费的增加并非按照简单的百分比进行调整。
在这一过程中,遵循“轻症共付、能者共付、按项共付”等原则,旨在改变当地小病花费少、大病花费多的不合理状况。深入探究当地医疗资源错配现象的根源,会发现小病获得的资助额度更高,而大病却因资助额度不足需要患者自费。因此,改革后加强对急症、重症病人的保障成为重点。
然而,这一过程也引发了大量争议。例如,门诊收费从原来的50元大幅提升至150元。改革的目的是对门诊服务对象进行分流,让那些无力承担私人医疗系统高昂费用的市民尽量减少对急诊室的依赖,而一般市民则可转移至所谓的慢病共治系统。
简单来说,通过提高收费来对不同病情的病人进行分流,减少症状较轻市民对公营医疗系统的依赖,避免出现“伤风感冒也要看急诊取药”的情况。以当地医管局年报披露的数据为例,目前使用急诊室、专科门诊及住院服务的资助比率分别为91%、95%及98%。
在2023 – 2024年间,当地急症室有超过214万人次求诊。以每症2070元的成本估算,如果其中六成是非急症患者,即128万人,已花费超过26亿元的医疗费用。但当市民真正患上大病时,目前约有5万名重症病人需要自费买药,甚至有病人一年需承担近100万的医疗开支。
再次,通过提高收费增加收入,在当地医疗体系公帑资助占比下降的情况下仍能维持运作,同时对贫困、危重病人的保障将成为存量资源的重点关注对象。其核心目标是尽量避免当地市民出现“因病致穷”“因病返贫”等现象。
为了确保改革能够顺利落地,此次改革还制定了清晰的框架制度安排。主要包括放宽减免机制的申请资格、增设全年一万元的收费上限(即多出的费用可申请免付),以及加速引入更多有效创新的药物及器械、同时放宽资助申请资格等。
据医卫局估计,相关改革实施后,当地每年大约会增加30亿元的收入,这些收入将全部用于公营医疗服务开支。按照当地现行的公营医疗费用减免机制,领取综援和年满75岁长者可豁免收费,其他有经济困难者也可申请减免。
在此基础上,香港的此次改革将在三个方面加强保障,包括放宽收费减免机制的收入及资产限额等。如此测算下来,当地符合减免资格的受惠人数将由目前的30万增至超过百万人,约占当地总人口的七分之一。
为了保障特定人群的利益,相关政策在实施时也会采取较为细致的安排。例如,在急诊室收费方面,虽然将从180元增至400元,但第一类(危殆)及第二类(危急)病人仍可获得豁免。此外,基础项目如一般X光检查、肝功能检查等维持免费,进阶项目则需要收费,高端项目磁力共振每次收费500元。
一位当地医疗体系的研究人士分析指出:“这是为了尽量避免目前有病无病都要进行检查、初诊复诊都要照一照的现象。在不花钱或者少花钱的情况下,很难区分哪些检查是必要的,哪些是不必要的。通过收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过度医疗、过度检查。尽管看似低成本乃至免费,但当地在CT、超声波扫描、磁力共振(MRI)等获得高额补贴的服务方面,非急症病人的轮候时间往往超过两年。”
最后,由于当地整体医疗体系的构成较为复杂,此次香港特区的医疗收费改革成效仍有待观察。一方面,目前的改革旨在向重症等患者倾斜,尽量减少急诊室的使用,但急诊室仍是大多数市民日常可能频繁接触的医疗场所。如何减少相关患者的顾虑,避免延误医治,还需要进一步明确改革措施。
另一方面,例如市民的医疗开支是否会出现不合理加重,以及私营医疗体系是否会趁机加价导致进一步的“医疗通胀”等问题也备受关注。所谓医疗通胀,目前主要存在于当地的私营医疗体系中。由于该系统的收费服务普遍缺乏透明度,近三年来其收费增长一直维持在每年8%的高水平。事实上,部分私营服务的提供者还会根据病人是否购买医保来决定是否收取更高的费用。
对此,香港特区立法会卫生事务委员会副主席陈沛良近日指出:公营医疗收费调整会对私营市场产生影响。当局有必要同时提高私营医疗机构收费的透明度,让有经济能力的市民能够安心选择私营医疗体系,从长远来看也能分担公营医疗系统的压力。
团结香港基金医疗及社会创新主管周嘉俊也在近日撰文指出:“公营医疗收费改革是香港医疗体系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特区政府应把握此次契机,以精准资助调节需求,以基层扩容疏导压力,双轨并进构建可持续医疗体系。毕竟再完美的收费架构措施,如果缺乏足够的基层医疗服务承接,最终都将成为空中楼阁。只有让市民懂得在‘对的地方、对的时间、找对的人’,才是此次医疗收费改革的最终目标。”
本文围绕中国香港特区公营医疗体系收费改革展开,阐述了改革背景是人口老化、医疗成本上升和财政赤字。改革核心是调整资助占比、重新分配医疗资源保障危重疾患者。其特点包括仍处高补贴、避免一刀切、保障贫困危重患者、完善制度安排,但成效受医疗体系复杂性影响,面临患者顾虑、医疗通胀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原创文章,作者:Dermot,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82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