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西方社会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后产生的变化展开,阐述了工具理性思维模式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带来的负面效应,介绍了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此的剖析和解决思路,最后联系当下指出我们应反思西方工业文明的问题,正确看待工具理性对主体的影响。
在历史的长河中,西方社会经历了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重大转变。这一转变如同一场风暴,给社会带来了诸多显著的变化。社会节奏明显加快,人们仿佛被上了发条的时钟,一刻不停地运转;工作效率大幅提高,各类量化指标在各个领域普遍推行。在农业文明社会,人们的生活相对闲适,生产和交换活动也较为缓慢。然而,进入工业文明社会后,市场主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为了在这场残酷的竞争中存活并发展下去,企业、政府及其他管理部门不得不将生产、交换、消费和分配等活动进行合理化安排,以确保资本能够持续积累和扩张。因为一旦跟不上市场的节奏,就很容易被无情地淘汰。
在这样的背景下,工具理性思维模式应运而生。企业、政府及其他管理部门纷纷采用这种思维模式,推动生产和生活朝着规范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他们试图从众多特殊的事件或事实中抽象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规则和规范,然后以这些规则和规范作为确定的标准,要求被考核对象严格遵从。这种做法在客观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节约了成本。而且,量化下的评定也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公平和公正的一面。然而,随着工具理性支配下的合理化运动不断深入,社会发展逐渐显现出背离价值理性的负面效应。意想不到的文化困境开始出现,人们的心理和精神状态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针对这种情况,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层面进行了深入剖析,并提出了具体的改变思路。其中,卢卡奇、列斐伏尔、哈贝马斯等学者是代表人物。他们敏锐地认识到,工具理性的过度倡导和价值理性的缺失会让人陷入困境。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本应相互依存、并行不悖,但在整体社会对“精于算计、效率至上”的推崇下,生存意义危机悄然降临。价值理性强调行为人的动机高尚,捍卫人的价值和尊严,具有浓厚的人本主义色彩。然而,工具理性的大行其道,使得很多无法被量化的事物也被强行量化,包括人的心理状态。它在激发人们积极向上、珍惜时间、渴望功绩的同时,也打乱了人们生产、生活的正常节奏。
卢卡奇批判说,受工具理性支配的人变成了客体化、数字化和原子化的人。他们如同被物化的机器,缺少爱与关怀,失去了人性的温暖,甚至不愿意也不会做出改变。列斐伏尔则认为,人的身体和生活节奏被社会节奏所裹挟,节奏的紊乱给人带来了种种不适感。在这种情况下,人无法成为马克思主义视域中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总体性的人。哈贝马斯用“日常生活的殖民化”来总结这一社会现象,强调本应充满价值和意义的生活世界,却被行政管理和市场交易的规则所统治。人们开始拒绝崇高,将他人视为达到个人目的的手段或纯粹的客体,这严重影响了人与自身、社会之间的关系,使人无法建立起自我和社会的统一性。
鉴于上述情况,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分别提出了自己的解决问题思路。卢卡奇认为,无产阶级受到的物化程度最深。他们长期被精细分工所限制,无法从总体上了解和认知社会的运行机制,对自己的主体地位也缺乏自觉的认识。因此,必须有先进的组织来领导他们开展各项工作,充分调动他们改变现实、创造自我的积极性,进而促进主体与客体、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列斐伏尔分析指出,总体性的人是自由全面发展的人,人内在地具有改变现实、超越现实的冲动。人们应该从批判日常生活开始,反思真正属于人的生活状态。人应遵从自身的节奏和自然的节奏,不要在忙碌中迷失自我,更不应将程式化的生活视为常态,而是要从节日庆典中看到人最为真实的需求和动力。哈贝马斯倡导社会成员要加强学习和道德实践,熟知理想的言语情景,培养和提升自己的交往资质,用交往理性补充工具理性。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视为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互相尊重,彼此容忍,在差异中寻求共识。
尽管时代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工具理性主导下的合理化运动得到了一定的规约,但同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我们,仍然能感受到快节奏生活带来的精神困惑。像《加速社会》《倦怠社会》中提及的一些类似社会现象时有发生。我们迫切需要反思西方工业文明推进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正确看待工具理性中“效率至上、规范化、标准化和量化考核”对主体产生的深远影响。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从生理、心理、兴趣、认知及接受能力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统一的思维模式、同一的量化标准恰恰抹杀了个体的差异;程式化的管理评价标准虽然力求做到客观,但并非绝对正确。这就决定了片面地按照工具理性思维模式考察主体及其能力,会有损于主体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培养。
无论处于何种现代化样态,我们都不能忘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条件”这一重要观点。人的思维直接影响人的行为,当人不被当作自主思考的主体时,他们会丧失超越现实的理想维度,失去生活动力。个体只有拥有能自主判断的交往资质,才能积极地制定、反思和质疑规则,抵制日常生活中工具理性过度挤兑价值理性导致的意义和价值虚无感。这样,才能保证个体以意识形态化的语言为交往媒介主动融入共同体,为推动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本文深入探讨了西方社会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后,工具理性思维模式带来的利弊。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剖析了工具理性过度导致的价值理性缺失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思路。当下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也面临类似困惑,应反思西方工业文明的问题,正确看待工具理性,重视个体差异,以价值理性引导社会发展,让个体在自由发展中为社会贡献力量。
原创文章,作者:Edelin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8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