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女节老照片背后:女性榜样见证北京电车变迁

北京日报客户端AI工作室在今年3月8日国际劳动妇女节发布“寻人启事”,从《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历年3月8日头版挑选老照片,一个月后找到照片中的几名女性榜样。重点介绍了为“大辫子”公共电车“供电”32年的孙晖,讲述了她的工作经历和北京公共电车的发展变化。

你是否还记得,在今年3月8日国际劳动妇女节那一天,北京日报客户端的AI工作室发布了一则别具一格的“寻人启事”。

妇女节老照片背后:女性榜样见证北京电车变迁

工作人员从《北京日报》《北京晚报》自创刊以来历年3月8日当天的报纸头版中,精心挑选出了一些珍贵的老照片。这些老照片跨越了半个世纪的时光,清晰地记录着不同年代的女性及女性团体那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每一张照片,都是一个时代特殊的印记,仿佛在静静诉说着过往的故事。

时光匆匆,一个月的时间转瞬即逝。经过多方的不懈努力,我们终于找到了照片中的其中几名女性榜样。在这个春暖花开的美好季节里,数十年后的她们与当年照片中的自己“相逢”,并且再次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娓娓道来属于她们的人生故事。

孙晖:为“大辫子”公共电车“供电”32年

妇女节老照片背后:女性榜样见证北京电车变迁

1996年3月8日,孙晖的工作照登上了《北京晚报》头版(左)。在2025年3月25日,孙晖手持当年刊登自己照片的报纸版样,欣然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照片中,一头干练短发、身穿深色制服的孙晖,正伸手操作着电钮。这张1996年3月8日《北京晚报》头版的黑白老照片,一下子将孙晖的思绪拉回到了29年前。

那时的她年仅28岁,是电车公司供电所的一名女职工。直至2018年退休,她在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32年,可以说她将自己的一辈子都奉献给了为“大辫子”公共电车“供电”的事业,全心全意地为北京市民的出行服务。

孙晖激动地回忆道:“1996年的妇女节,作为一名普通的基层女职工,能够登上当时纸媒界的顶流——《北京晚报》,我感觉无比光荣。在人们的印象里,提到公交往往就只想到司机和售票员,那次报道让很多人了解到,还有我们这群在幕后为公共交通保驾护航的人。”

妇女节老照片背后:女性榜样见证北京电车变迁

电车供电所是北京公交集团的下属企业,分布在城区各个点位的变电站,承担着将交流电转变为直流600伏电,继而给“大辫子”公共电车输送稳定电流的重要职能。

刚上岗的头两年,孙晖一直处于“学徒”状态。无论是看懂图纸、操作设备,还是应急抢险,都有太多的技术需要她去掌握。孙晖回忆说:“过去没有双源供电保障时,一旦风大把树刮倒,搭在车线上引起短路,我们必须立即做出反应、进行处置,3分钟之内必须把电送出。”

供电所的工作不仅需要职工在白天集中精力值守,还需要三班倒。在后半夜末班车收车后,职工们还要对线路设备进行维护保养。

孙晖清晰地记得:“保养是个精细活,需要拿着小刷子,将线排里的灰尘清扫干净。”盛夏的夜里,她穿着长袖工作服、绝缘鞋,钻进热气腾腾的设备房里,就如同置身于桑拿房一般,踩在变压器上的脚都能感觉到发烫。在这样的环境中维护保养两个小时,人里里外外都会被汗水湿透。

孙晖笑着说:“凌晨三点半,设备需要恢复到最佳送电状态,以保证早上四五点钟头班电车可以正常运营。”即便不上夜班,她也总会在凌晨三点半准时从床上醒来,爱人还会打趣地对她说:“怎么,该送电了?”

公共电车是北京的一张城市名片,承载着一代人的青春记忆。在这32年里,孙晖也亲眼见证了北京公共电车的发展变化。

就拿进电闸来说,过去设置在室外时,个子不高的孙晖需要踮着脚,费力地用拉杆去控制。如今,架空线入地,电缆都埋进了地下,操作设备也搬进了室内柜子里,不仅操作更加方便,而且也更加安全了。

自动化升级也大大提升了供电所的效率。监控中心可以远程操作设备,一旦发生故障,能够精准排查、定位故障,更快地恢复运营。

孙晖感慨地说:“近些年来,政府和社会提倡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和绿色出行,我们的公共电车不仅是首都的名片,而且非常绿色环保。”退休后,她去了很多国家和地区旅行,每到一处都会体验当地的公交系统。“我为首都北京先进的公共电车系统和锐意进取的公交人感到无比自豪!”

本文通过寻找妇女节老照片中的女性榜样,聚焦为“大辫子”公共电车“供电”32年的孙晖,展现了她在平凡岗位上的坚守与奉献,同时也反映了北京公共电车的发展变化,体现了女性在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城市的进步与发展。

原创文章,作者:Dermot,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8977.html

(0)
DermotDermot
上一篇 2025年3月31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31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