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产业产教融合发展联合体”在江津成立这一事件展开,阐述了组建该联合体的原因、合作方式以及目前的参与情况和未来目标。
近日,一个在数据产业领域具有重要意义的组织——“数据产业产教融合发展联合体”在江津正式宣告成立。这一联合体的诞生,是江津区大数据应用发展管理局携手重庆邮电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等区内外高(职)院校,以及摩尔线程、重庆云训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通过正式签约的方式促成的。
那么,为何要组建“数据产业产教融合发展联合体”呢?
江津区大数据发展局的主要负责人胡兵对此进行了详细的解释。他指出,数据产业的发展呈现出“技术迭代快、创新频率高、需求多样化”等显著特征。在产教融合的进程中,存在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人才培养与实际需求存在错位,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很好地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人才就业与实训信息不对称,使得学生难以获得合适的实训机会,企业也难以找到符合要求的人才;人才培养周期较长,难以跟上产业快速发展的步伐;实践教学资源不足,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数据产业的纵深发展。因此,快速整合各方资源,促进院校与企业高效开展供需对接,成为了当前极为迫切的任务。
重庆云训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施航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提到:“目前许多高校的课程内容更新速度跟不上数据产业实际迭代速度,这给学生就业和企业用工都造成了一些困难。”不过,这并非是高校主观上不愿意更新课程,而是因为企业的数据需求变化过于迅速,并且缺乏一个高效的平台来促进双方的精准对接。而“数据产业产教融合发展联合体”的成立,正是为了解决这一困局,它将成为连接高校与企业的关键桥梁。
接下来,“数据产业产教融合发展联合体”将如何开展合作呢?
江津区大数据发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主要围绕推动产教融合、实验室和数据及算力设施共享、服务区域经济等三个方面展开。以产教融合为例,相关高(职)院校可以自主选择以摩尔线程为代表的国内算力服务商等作为合作对象。院校依据企业的实际需求调整课程设置,开展定制化人才培养计划。这些计划包括但不限于开设数据标注、数据分析等相关课程,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和实训基地,联合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等。
为了更好地适应数据产业“技术迭代快、创新频率高”的特性,提升信息对接效率,联合体将采用“非实体化”运作模式。通过线上、线下、集中、临时等灵活多样的方式,不定期组织企业与高校开展供需对接活动。
目前,已经加入“数据产业产教融合发展联合体”的江津区内及周边高(职)院校有12家,拟加入的相关数据、算力类企业有105家。联合体力争在今年内,使高(职)院校扩充至30家以上,相关数据、算力类企业扩充至150家以上,促成供需对接案例超过20件。
本文围绕“数据产业产教融合发展联合体”在江津成立一事,阐述了组建原因是为解决数据产业产教融合中人才培养与需求错位等问题,介绍了合作方式包括产教融合等三方面并采用“非实体化”运作模式,还说明了目前参与情况和未来目标。该联合体的成立有望促进院校与企业的供需对接,推动数据产业发展。本文总结
原创文章,作者:Edelin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96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