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2025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在湖南长沙召开,重点介绍了绿色智能计算产业专场对接活动,尤其是工信部电子知识产权中心发布的《2024生成式人工智能全栈技术专利分析报告》,详细阐述了报告中关于生成式人工智能全栈技术创新的发展态势、我国的发展格局、创新主体作用、模型技术进展等内容,并提及了报告的相关建议以及国家政策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的推动作用。
近日,2025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在湖南长沙盛大召开。湖南省副省长曹志强、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司副司长徐文立等出席了绿色智能计算产业专场对接活动。此次活动聚焦算力、人工智能与产业发展、投资环境等关键领域,举办了专家报告、成果发布和产业推介等环节。
会上,工信部电子知识产权中心重磅发布了《2024生成式人工智能全栈技术专利分析报告》,这已是该中心连续第七年针对中国人工智能专利发展情况进行深入研究并发布成果。
《报告》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全栈技术创新的新发展、新突破进行了全面阐析。从专利视角出发,围绕模型能力的最新拓展,详细解读了由算力芯片和软件框架构成的基础层、大模型打造的模型层协同提升算力效能的新范式,以及以智能体为标志的应用创新全面发展的态势。其目的在于为突破现有短板、寻求创新路径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呈现出独特的发展格局。技术栈的基础层(智能芯片和软件框架)、模型层、应用层实现了深度融合、协同发展,形成了“需求牵引技术、技术赋能场景”的良好局面。一方面,生成式人工智能基础层与模型层技术的创新突破,为应用场景的拓展提供了坚实的基座支撑和全新的解决方案;另一方面,应用领域的复杂需求又反向推动基础层、模型层进行算力升级与算法优化,带动了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全栈技术的创新发展。数据显示,在2017年至2024年间,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全栈公开专利达到167,634项,专利申请年均复合增长31.6%,专利申请人数量从2,257家大幅扩张至13,075家,年均增长24.6%。这充分展现出在国家战略引领、地方政策助推以及技术创新的全面支持下,人工智能技术呈现出变革式的创新发展态势。
生成式人工智能全栈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模式。呈现出技术创新驱动、应用场景牵引与生态系统支撑的三位一体、协同演进的态势,其中代表性创新主体发挥了价值传导、创新引领的核心作用。为深入解析这一发展格局,《报告》基于20余项专利指标,探索构建了“AI专利高质量发展能力测算指标体系”,以此研判代表性创新主体在推动核心技术研发、打造应用场景落地、培育可持续自主生态方面的梯次性发展战略。以百度为例,其依托基础层的飞桨框架与昆仑芯片深度适配、模型层的文心系列大模型,为智能体等产业应用提供强大的动力引擎,形成了自主的技术创新生态,并在AI专利高质量发展能力评测中占据领先优势。华为、腾讯和阿里巴巴等企业也构筑了研发、应用和生态互为支撑的稳定发展体系。之江实验室作为新型研究机构,展现出基础研究与应用创新协同、快速推进的良好发展态势。
图3 生成式人工智能主要创新主体AI专利高质量发展能力分布
多模态及推理技术专利的加速申请,表明2024年生成式人工智能模型技术正逐步具备理解真实世界、进行复杂决策的能力,让我们在通往通用人工智能(AGI)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2025年1月,我国AI初创公司深度求索发布的DeepSeek R1,以全面的技术创新,包括技术路径、成本控制与开源策略等方面,为AI研发提供了全新的范式。3月百度发布的文心大模型X1,在性能对齐的情况下,将API调用价格降至R1的一半。这一系列进展预示着人工智能普惠应用的“大航海时代”即将来临。
《报告》指出,“人工智能 +”专项行动的深入推进将进一步加速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通用技术的赋能作用。因此,应持续加大在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创新和开发方面的投入,并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向科技创新的上游突破,努力追赶基础算力、基本算法、结构化基础数据的创新路径,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报告》建议建立长期多元的战略规划,加强国家级基础算力、高质量数据供给,培育产业创新集群,打造“产学研一体化”“头雁企业 + 专精特新”的雁阵格局,形成标杆性垂直领域的创新产业集群。
2024年国家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和“人工智能 +”行动计划,为生成式人工智能奠定了战略基础地位。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继续强调持续推进“人工智能 +”行动,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结合起来,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以及智能制造装备。在此背景下,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将更广泛地与应用场景深度融合,为产业经济和人们生活带来更多赋能,其技术创新与广泛应用正步入崭新的发展阶段。
本文围绕2025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中的绿色智能计算产业专场,通过工信部电子知识产权中心发布的报告,展现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全栈技术在我国的发展格局、创新主体作用、技术进展等情况。报告还提出了相关发展建议,结合国家政策的推动,表明生成式人工智能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将在产业经济和生活领域发挥更大作用。
原创文章,作者:Isaiah,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97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