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于2025年3月31日召开进口牛肉保障措施案听证会,众多利害关系方参与,介绍了听证会内容、案件背景及相关规定,还提及保障措施的合理性及进口牛肉来源占比情况。
在4月1日,商务部网站对外发布了一则重要声明。据商务部贸易救济局负责人透露,依据有关利害关系方的申请,并按照既定的工作程序,在2025年3月31日这一天,商务部专门召开了进口牛肉保障措施案听证会。
商务部贸易救济局负责人进一步说明,在此次听证会上,各个利害关系方都进行了充分的意见陈述,明确表达了他们所关注的问题。调查机关会严格依照法律规定对这些意见予以考虑,并会基于事实和相关规则,作出客观公正的裁决。
从商务部公布的信息可知,本次听证会聚焦的内容十分关键,主要围绕本案公共利益、产品范围、进口产品数量增加、严重损害(严重损害威胁)以及二者之间因果关系的确定等方面展开。
此次听证会吸引了来自多个国家的代表参与。其中包括来自巴西、阿根廷、乌拉圭、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等国家的政府代表,还有出口商及其协会的相关人员。同时,中国国内进口商、国内牛肉生产企业、肉牛养殖场以及本案申请人等75家利害关系方,总计约180人共同参加了这场听证会。
追溯到2024年12月27日,商务部就发布了关于对进口牛肉进行保障措施立案调查的公告。当时商务部发言人解释,中国畜牧业协会联合9个主产区协会,向调查机关提交了保障措施调查申请。他们认为,近年来中国牛肉进口数量呈现急剧增长的态势,这对国内产业产生了重大的不利影响。
商务部发言人还指出,申请人提交的证据清晰显示,在2019年至2023年期间,中国牛肉进口量增长了65%,到2024年上半年,进口数量更是达到了2019年上半年的两倍以上。在进口产品的强烈冲击下,国内产业遭受了严重损害。
根据中国法律并遵循世贸组织(WTO)规则,当进口产品数量增加,并且对生产同类产品或者直接竞争产品的国内产业造成严重损害或严重损害威胁时,调查机关可以应国内产业申请发起保障措施调查,以此来维护国内产业的合法权益。
据悉,本次调查确定的调查期为2019年1月1日至2024年6月30日。具体来说,被调查产品为牛肉(Meat of bovine animals),也就是活牛(牛属)经屠宰加工后的牛肉产品,涵盖了鲜、冷或冻的整头及半头牛肉、带骨牛肉以及去骨牛肉等。
需要强调的是,此前商务部发言人就表明,保障措施调查并不针对特定国家和地区,不会区分产品来源地,并且在调查期间也不会影响正常贸易。调查机关会严格依法开展调查工作,充分保障各利害关系方的权利,最终根据调查结果作出客观公正的裁决。中方也愿意就这一案件与各方保持沟通,进行友好磋商,照顾彼此关切,共同维护好健康稳定的国际经贸环境。
简单来讲,保障措施是WTO所允许的三种贸易救济措施之一。贸易救济措施指的是,当一个国家某种产品的进口增加速度过快,对国内产业造成损害时,各个国家可以实施的一种临时性的贸易限制措施。
对外经贸大学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院副教授李思奇在之前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对进口牛肉启动保障措施调查是合规合理的。“在进口牛肉产品的冲击下,我国相关产业遭受了严重损害。商务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障措施条例》第三条的规定,决定对进口牛肉进行保障措施立案调查,既符合我国法律规定,也遵循了WTO规则,同时还符合我国产业的现实需要。”
李思奇还向第一财经记者提到,在国际上发起保障措施调查是较为常见的现象。根据WTO统计,在1995年至2024年6月30日期间,共有55个WTO成员发起了431起保障措施调查。这充分表明保障措施作为一种贸易救济手段,在WTO框架下被多个成员所采用。
根据中国畜牧业协会等申请人代表国内牛肉产业提交的《牛肉保障措施调查申请书》中的数据,以2023年上半年的牛肉进口统计数据为例,在中国进口牛肉总量中,巴西占比43%,阿根廷占比19.25%,乌拉圭占比10.03%,澳大利亚占比8.27%,新西兰占比7.53%以及美国占比5.70%,以上六国相加的份额高达93.78%。
本文围绕商务部进口牛肉保障措施案听证会展开,介绍了听证会的召开情况、参与方、调查背景及相关规定等内容。此次调查是在进口牛肉冲击国内产业的背景下进行的,符合法律和规则,且调查不针对特定国家和地区,旨在维护国内产业合法权益并保障正常贸易,国际上也有发起保障措施调查的惯例。
原创文章,作者:Isaiah,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98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