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印度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情况展开,分析了印度虽有成为人工智能强国的蓝图,但在现实中面临诸多问题,如技术方案脱离实际、投资规模小、社会情况复杂、人力资本存在隐患、基础设施有短板等,揭示了印度难以成为人工智能领域领导者的原因。
据相关消息,俄罗斯《侧面》周刊网站3月27日发布了一篇名为《印度缘何难成人工智能领域领导者?》的文章,作者是俄罗斯科学院世界经济和国际关系研究所印度洋地区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伊万·谢德罗夫。下面为您全文摘编这篇文章的内容。
印度总理莫迪在众多国际场合中,都将印度定位为未来的人工智能强国。执政的印度人民党更是把“人工智能技术主权”写进了竞选纲领,将其视为印度走向伟大的重要途径。如此看来,印度在人工智能领域似乎有着宏伟的蓝图。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2024年初,印度启动了一项为期五年、预算达12亿美元的“印度人工智能使命”计划。在这笔资金中,一部分用于向英伟达、超威半导体、英特尔等公司采购1.87万个图形处理器;另一部分则用于扶持研究平台,例如打造兼具实验室与孵化器功能的“卓越中心”,并配套开发数据共享平台,以此降低人工智能的研发成本。
但目前印度各界普遍觉得,这个技术发展方案没有充分考虑到印度的实际情况。印度是一个多语言国家,拥有23种官方语言、122种主要方言以及1599种其他语言和方言。然而,现有的语言模型难以覆盖如此众多的语言,因为缺乏优质的训练语料和足够的处理算力,这可能会使方言使用者的数字权益受到侵害。尽管本土开发者正在加紧研发使用区域语言的聊天机器人,但地方政要和业内人士还是批评中央政府的政策没有抓住重点。而且,不受控制的人工智能发展还可能引发“网络殖民主义”。
为了平息争议,政府开始着手制定人工智能伦理准则。要知道,印度社会的复杂程度远超西方国家,不同种姓、民族、宗教群体相互交织。任何算法偏差都有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引发暴力冲突。
投资规模也凸显了印度与主要竞争对手之间的差距。2025年,上述计划仅能获得2.4亿美元拨款,这远远落后于美国和中国。在私营资本投入方面,差距更为明显,大约仅为美国的2%。
全球范围内,人工智能领域已经展开了激烈的资本竞赛。而印度由于资金短缺,导致创新能力不足,在全球人工智能专利中的占比不足0.5%,主要的创新技术大多来自于在美国企业在印度设立的研发中心。本土初创企业生存艰难,在与西方大公司的竞争中,大多难以发展壮大。它们要么专注于区域市场,开发小众产品,比如方言人工智能;要么沦为美国公司的IT外包商。
印度的主要竞争优势在于其人力资本。上世纪90年代的经济自由化政策催生了新一代的IT人才,而且英语优势让他们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了一定的位置。印度人口年轻,平均年龄低于35岁,多数人亲身经历了经济自由化和数字化浪潮。但印度本身劳动力就过剩,如果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不受控制,可能会导致大批中低技能工人下岗,进而引发社会危机。
基础设施的短板一直是印度发展的制约因素。独立后的印度致力于消除英国殖民统治带来的工农业结构性失衡问题,重点解决温饱、贫困问题,主要发展能源和农业。高科技产业只能集中在航天、军工、核能领域。到了上世纪70年代,印度终于建立起了相对完备的工业基础,但半导体产业仍然严重依赖进口元件。80年代放宽许可限制后,印度半导体产业看似即将腾飞,却遭遇了意外。1989年的一场大火让一家刚刚成立不久的国营半导体生产企业化为灰烬。数年后,印度开始经济自由化改革,市场上充斥着低价的外国电子产品,本土电子制造业最终走向衰落。
目前,印度政府重建半导体产业或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本国人工智能系统的愿景仍然只是停留在纸面上。半导体企业主要集中在技术难度相对较低的封装测试环节,而人工智能的研发进度取决于外部经济因素。利用外部资源几乎仍然是唯一的选择,要打破这种惯性将极其困难。
印度总理莫迪(新华社)
本文深入剖析了印度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状况。尽管印度有着成为人工智能强国的愿景,并且出台了相关计划,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技术方案不切实际、投资不足、社会情况复杂、人力资本有隐患以及基础设施短板等诸多问题。这些因素相互交织,使得印度在人工智能领域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其成为人工智能领域领导者的目标目前看来仍面临巨大挑战。
原创文章,作者:Dermot,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98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