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于人形机器人行业,以达闼机器人为例,讲述其从成立后的辉煌发展到如今遭遇资金链断裂、欠薪等困境的过程,还提及了行业现状以及各方对达闼未来的看法。
在商业世界里,“一哄而上,闪电跑路”的戏码并不少见,如今这熟悉的味道又在人形机器人行业弥漫开来。知名投资人朱啸虎曾透露,准备批量退出人形机器人项目,原因是商业路径不清晰。当时大家还以为他只是说说而已,然而现实却给了人们一记响亮的耳光。上海一家知名人形机器人企业被曝出资金链断裂,甚至开始拖欠员工薪资,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近几年,AI人工智能、人工机器人等行业堪称“香饽饽”,无数人挤破脑袋想要进入这个赛道。然而,进入者虽多,真正能闯出一片天的却寥寥无几。达闼机器人便是那少数闯出点名堂的企业之一。
2015年,达闼机器人正式成立,其创始人黄晓庆履历十分耀眼。他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毕业于美国伊利诺伊州立大学,是通信领域的资深专家。黄晓庆对人形机器人充满兴趣,并付诸实践。达闼机器人成立后,在医疗、教育、智慧城市等场景实现了商业化应用,掌握了众多专利和人形机器人的核心技术。
自成立以来,达闼机器人经历了6轮融资。2019年,它成功跻身“独角兽企业”行列,发展前景一片光明。不仅获得了一些企业的投资,地方国资也对其十分看好。2021年,上海城投旗下城鼎基金和上海国盛及珠海国资联合领投。期间,达闼曾考虑过上市,但因种种原因未能成行,不过这并未影响它在行业内的影响力。
2023年,完成C轮投资后,达闼的估值高达223亿,成为当时国内估值最高的机器人独角兽企业。在2024年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达闼展示的人形双足机器人使其成为展会上的“顶流”。如果按照这样的发展态势继续下去,达闼的未来无疑是一片坦途。然而,2024年却成为了达闼的转折点。
尽管达闼此前的融资规模庞大,但一直未能完成上市计划。2024年,它被上海闽行区法院列为被执行人6次,主要纠纷涉及供应链合同以及知识产权诉讼。从这些纠纷不难看出,达闼已经出现了现金流危机。而这背后,与成本控制有着密切关系。早在2019年,创始人黄晓庆就曾提出,在人形机器人的设计中,柔性关节的成本必须下降,但公司一直未能突破这一“瓶颈”。
种种因素叠加,让这个昔日国资眼中的“香饽饽”,在短期内遭遇资金流动性挑战,陷入了“停摆危机”。事情发生后,记者实地探访发现,企业大楼早已人去楼空。
广州黄埔区的达闼分公司也是大门紧闭、空无一人,水电供应中断多日。上海达闼的总部园区虽看上去较新,但现场十分冷清,几乎见不到人,展厅大门也紧闭着。拨通园区外的招商电话后得知,达闼早在去年12月就已搬走,甚至有人称中介已开始出租公司董事长的办公室。
曾在达闼工作过的员工表示,自己去年7月就已离职,身边的同事也大多如此,因为欠薪情况十分普遍。自2024年起,达闼就陆续出现欠薪问题,公司给员工发薪资的方式更是令人咋舌。去年1月,员工降薪30%,公司还打感情牌安抚员工情绪。今年3月,又无限延期发薪日,原本3月发放的工资,先是推迟到4月初,后又推到4月中旬,如此反复。
在此期间,老板还不断给员工画大饼,称公司遇到困难,但行业发展前景良好,且不会失联,希望大家共渡难关。后来虽有协议承诺分期发放薪资和经济补偿金,但即便员工胜诉,公司账上没钱,也无法执行。除上海总部外,达闼其他地方的分公司和员工也陷入了长达一年的讨薪纠纷,却始终无果。
此前接受记者采访的一位达闼联合创始人如今也已离职,具体原因不得而知。有相关人员透露,3月30日还在和达闼公司人员谈论卖地、卖楼合作,3月31日却已联系不上。然而,记者求证时,达闼官方电话接线员表示公司仍在正常运营,但未透露更多具体情况。令人意外的是,有消息称达闼创始人黄晓庆还在努力“找钱”,他称公司还在正常运营,很快会有报道。
网友对此看法不一,有人认为这是烧钱模式,钱烧完又找不到新资金,还不肯被收购,就只能失败。也有人觉得机器人是未来发展方向,如同新能源赛道,只是需要时间完善技术和降低成本。如今的达闼,虽未正式倒闭,但已陷入困境,想要抢救并非易事,但也并非毫无可能。达闼最终将走向何方,一切还是未知数。
本文详细讲述了达闼机器人从辉煌发展到陷入资金链断裂、欠薪等困境的过程。曾经的独角兽企业,因商业路径不明、成本控制不力等原因陷入危机,员工讨薪无果,创始人仍在努力找钱。这不仅反映了达闼自身的问题,也凸显了人形机器人行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和不确定性。
原创文章,作者:Dermot,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98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