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交流不再难,失语患者有了新希望

本文围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期刊发表的论文展开,介绍了研究人员开发出能将大脑中言语活动实时转换成有声词汇的新设备,阐述了当前言语脑机接口的不足,详细说明了新设备的研发过程及效果,指出该设备有望提高失语患者生活质量。

在医疗科技不断发展的当下,一项关于帮助失语者交流的新成果引发关注。施普林格·自然旗下专业学术期刊《自然 – 神经科学》发表了一篇重要论文。论文显示,研究人员成功开发出一款新设备,它具备将大脑中言语活动实时转换成有声词汇的神奇能力,这一技术的出现,如同为失语者打开了一扇重新与外界流畅交流的大门。

目前,面向言语的脑机接口存在着明显的弊端。一般情况下,在个人无声地尝试说话与计算机的有声输出之间,会出现几秒的延迟。这样的延迟使得交流无法做到流畅清晰,无论是聆听者还是说话者,都在交流过程中面临着诸多不畅和困扰。正因如此,一个能够实现实时交流的系统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有望恢复对话自然流畅的节奏,更有可能显著提高失语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此次研究中,论文共同通讯作者、来自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 Edward Chang 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 Gopala Anumanchipalli 携手同事,共同研发出一款无声脑机接口。作为临床试验的一部分,他们将这个接口植入了一名特殊患者的大脑。这位 47 岁的女性因四肢麻痹(四肢和躯干瘫痪),且在一次卒中发作后,已有 18 年无法说话或发声。

研究团队让这位患者在大脑中用意念讲出包含 1024 个独特词汇的完整句子。同时,利用植入该患者言语感觉运动皮质的电极,记录下她的脑活动,并以此来训练一个深度学习神经网络。

经过训练后,研究人员使用该模型以 80 毫秒递增的速度对在线语音进行解码,并且保证与受试者的发声意图同步。之后,再生成模拟她声音的音频,而这些音频是用受试者受伤前说话的片段进行训练的。更为惊喜的是,这个脑机接口还具有良好的扩展性,它可以处理该受试者在训练中未曾接触过的词汇。并且,该设备能够连续运作,而不是像以往的设备那样每次只能工作几秒。

论文作者总结道,尽管还需要对更多受试者开展进一步的研究,但这款设备无疑为失语患者带来了新的曙光。它很有希望让失语患者更自然、更流畅地实现实时说话,进而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本文介绍了研究人员开发的能将大脑言语活动实时转换成有声词汇的新设备,指出当前言语脑机接口的缺陷,详述新设备研发过程及优势,虽需更多研究,但该设备有望改善失语患者交流状况和生活质量。

原创文章,作者:Dermot,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10036.html

(0)
DermotDermot
上一篇 2025年4月1日
下一篇 2025年4月1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