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洋厂长”到外孙,武汉开放历程的深情见证

“洋厂长”威尔纳·格里希外孙拉尔夫·索伯比尔到访武汉,缅怀外祖父在汉经历。回顾了格里希上世纪80年代担任武汉柴油机厂厂长,为企业和城市发展作出贡献的故事,展现了武汉40多年来开放包容的发展历程。

“40多年的时光悄然流逝,真没想到武汉还有这么多人深深记得他,这让我感到无比震撼!”3月24日,在武汉市汉正街都市工业园内,拉尔夫·索伯比尔神情庄重地将一束鲜花轻轻放置在外祖父威尔纳·格里希的铜像前,随后深情地凝望许久,仿佛在与外祖父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对外开放的步伐如滚滚浪潮般阔步向前。1984年11月,65岁的格里希接受聘请,成为武汉柴油机厂(以下简称“武柴”)的厂长,这一举措开创了新中国的先河,他也因此成为新中国第一位“洋厂长”。

索伯比尔缓缓伸出手,轻轻抚摸着铜像,眼圈渐渐泛红,他动情地说道:“一直听您讲武汉的故事,今天我第一次来到这里,武汉的美丽和开放程度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

这么多年过去了,外祖父的事迹你们依旧记得如此清晰,这份情谊让人动容。

从“洋厂长”到外孙,武汉开放历程的深情见证

拉尔夫·索伯比尔在武汉档案馆“武汉百年瞬间”展览上,专注地参观着关于外公格里希的内容。(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倪娜 摄)

“我可以在这里合张照吗?”当天上午,在武汉市档案馆里,索伯比尔一眼就看到了格里希当时在车间认真检测产品质量的珍贵照片。这一瞬间,仿佛跨越了时空的阻隔,这是索伯比尔第一次在中国与外祖父“同框”。仔细端详,两人的眉宇间竟有几分相似,让人不禁感叹血脉相连的奇妙。

照片里的那个时代,是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1983年7月8日,邓小平发表了《利用外国智力和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谈话,彼时百业待兴的中国向世界敞开了热情的怀抱。1984年,武汉成为全国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这年8月,65岁的格里希作为联邦德国派往武汉的外国专家之一,来到武柴担任技术顾问。

在深入考察之后,面对武柴存在的一堆技术和管理上的问题,格里希心急如焚,甚至急得自言自语:“如果让我当厂长,决不这么干……”

1984年11月,武汉市委、市政府经过深思熟虑和认真研究,做出了一个大胆且具有前瞻性的决定:聘请格里希担任武柴厂长,任期两年。聘请一位外国人担任国企厂长,无疑是一件“第一个吃螃蟹”的事,一时间,争议声四起。但当时的市委、市政府力排众议,坚定地表示:“我们许多方面还不如人家,落后就要请先生,格里希就是我们要请的先生中的一个。”

格里希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在任职期间,他夜以继日地工作,撰写了26万字的企业管理方案。在他的努力下,武柴的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得到了大幅提高,产品成功向东南亚7个国家出口,年出口量达到5000台,在当时创汇超过百万美元。

听着讲解员生动的介绍,索伯比尔脸上露出了震惊的神情,他感慨地说:“这么多年了,我外祖父的事情,你们还记得如此清楚。”

索伯比尔表示,会尽力收集外祖父相关物品,捐赠给武汉,以表达对这座城市的感激之情。

从“洋厂长”到外孙,武汉开放历程的深情见证

3月24日,在武汉市汉正街都市工业园“洋厂长”威尔纳·格里希铜像前,拉尔夫·索伯比尔静静地缅怀外祖父在武汉的火热岁月。(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倪娜 摄)

在樱花烂漫的3月,一趟趟中欧班列从武汉出发,满载着希望和机遇,开往德国杜伊斯堡市。在那里,矗立着格里希的另一座铜像。为了感谢这位德国人作出的杰出贡献,1985年,武汉市政府授予他“荣誉市民”称号。1986年,格里希离任。这一年,他被授予在华永久居留权资格,成为中国首位获得永久居留权的外国人。此后的10余年间,他多次到访武汉,每一次都对这座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惊喜不已。

2005年,在格里希逝世两周年纪念日,武汉市政府为其塑造了两座铜像,其中一座矗立在汉正街,另一座移交给德国杜伊斯堡市,以此纪念他为武汉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大家谈到他时,都神采奕奕,我深深感受到外祖父的工作所带来的深远影响。”24日下午,站在铜像前,索伯比尔感慨地说道。当天陪同索伯比尔的,还有曾担任格里希翻译、助手的工作人员周健文、李云中、李兵,他们纷纷感慨:“我们今天一起来看您,特别高兴,40多年了,您当年的付出我们历历在目。”

为了追寻外祖父在武汉工作的印迹,也为了帮助武汉市收集整理外祖父的档案,索伯比尔受邀从德国来到武汉。得知消息后,周健文、李云中、李兵十分激动,第一时间去迎接索伯比尔,并陪他参观了武柴旧址、格里希曾住过的胜利宾馆,以及黄鹤楼、晴川阁、巴公房子等武汉特色景点,让他更深入地了解这座城市。

“我们正在整合馆藏和收集的档案资源,完善《“洋厂长”格里希图像志》书稿,预计今年内完稿,并将其列入出版计划,让更多人铭记格里希作出的贡献。”武汉市档案馆馆长徐辉说。

“我非常感动,并代表家人在此表态,会尽力收集外祖父相关物品,捐赠给武汉。”索伯比尔坚定地说。

“我们亲历了中国的飞速发展,我们是见证者。”

从“洋厂长”到外孙,武汉开放历程的深情见证

武汉档案馆马秀兰副馆长向拉尔夫·索伯比尔赠送《中国档案报》载《武汉柴油机厂的两次创新之举》复制件相框。(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倪娜 摄)

金质奖章、蓝色绶带、红皮证书,2018年12月18日,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格里希获得中国改革友谊奖章。格里希的儿子伯恩特代表去世的父亲领奖,并在次日来到武汉,亲手把奖章戴在父亲的铜像上。

“我们亲历了中国的飞速发展,我们是见证者。”伯恩特说,改革开放是伟大决策,中国行进在正确的发展道路上。

阳光透过婆娑的树叶,在铜像上洒下斑驳的光影。索伯比尔静静地矗立着,三代德国人隔空相望,中间奔腾不息的不仅是长江水,更是一座城40多年未改的开放胸襟。

从“钢的城”到“光的谷”,从“货到汉口活”到“数聚江城兴”,武汉正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的雄心,在高质量发展的潮头踏浪而行。据统计,在湖北投资落户的世界500强企业已达325家,数量居中部第一。2024年,湖北新设外资企业650家,实际使用外资19.2亿美元,规模中部第一。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151.3亿美元,规模全国第二。

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湖北打造开放高地,这是好事,带动湖北、中国发展,也将促进世界共同发展。”索伯比尔说,次日,他要飞往上海,参加2025上海展会。事实上,在一家半导体公司就职的索伯比尔,这些年常穿梭于中国和欧洲,就像40年前,他的外祖父格里希往来于德国和武汉一样。

本文通过讲述“洋厂长”威尔纳·格里希外孙拉尔夫·索伯比尔到访武汉的经历,回顾了格里希在上世纪80年代担任武汉柴油机厂厂长期间,为企业和城市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展现了武汉40多年来坚持开放包容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在改革开放中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时也体现了国际交流合作的积极意义,强调中国开放的大门会越开越大,将持续促进自身与世界的共同发展。

原创文章,作者:Seren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5646.html

(0)
SereneSerene
上一篇 2025年3月26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26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