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智能走红,开启人工智能与人类共生新篇

本文围绕近期走红的“具身智能”展开,探讨其与大语言模型等人工智能形态的差异,从技术发展趋势和技术与人的关系两个视角分析具身智能的意义,最后指出具身智能带来的启示以及我们应持有的态度。

近期,“具身智能”成为了科技领域的热门话题。它成功入选“2024年度十大科技名词”,还作为重点培育的未来产业被写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更是成为北京、江苏等地相关产业培育方案的关键词,持续引发各界广泛关注。

那么,与大语言模型等人工智能形态相比,具身智能究竟意味着什么?它又能为我们勾勒出怎样的未来图景呢?

从技术发展趋势来看,具身智能具有打破“次元壁”、释放更强现实生产力的潜力。当前,人工智能在特定任务情境中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无论是语言、图像等内容的生成,还是围棋、象棋等规则边界明确的游戏,人工智能都展现出了远超人类的效率。然而,目前的人工智能大多只能扮演“虚拟助手”的角色,存在“只能说,不会干”的问题,这与人们的期待存在较大差距。

具身智能的出现改变了这一现状。它赋予了人工智能物理载体,使其能够像人一样拥有感知、学习和与环境动态交互的能力。在浙江杭州西湖区留下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髋部助行外骨骼”设备通过意图检测和人机交互技术感知操作者的想法,帮助腿脚不便的老年人走向户外。在极氪5G智慧工厂,人形机器人组团进厂“拧螺丝”,开展多台、多场景、多任务协同实训,加速向工业需求靠近。

随着人形机器人、可穿戴设备等逐渐产业化,具备实体形态的人工智能拥有了更自然、高效的交互方式。它们有潜力在开放环境中执行开放任务,更紧密地嵌入现实世界,进而影响乃至重塑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从技术与人的关系来看,在认识论意义上,具身智能代表着与人更相似的人工智能。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曾提出“我思故我在”的论断,他坚信可靠的知识建立在人的理性本身而非外部感官经验之上,这种将人的心智看作与身体分离的独立实体的观点一度颇具影响力。

现阶段的大语言模型等人工智能形态,主要依赖神经网络与深度学习算法模仿人脑的运作方式,并依靠符号化的语料知识进行训练。总体而言,它们遵循的是“离身智能”范式,聚焦的是孤立运转于“思维”的智能。

然而,随着心理学、认知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观点认为,人的智慧并非独立依赖思维而产生,而是在长期进化中对外部世界的适应,是大脑、身体、环境交织作用的结果。具身智能在某种程度上是让机器像人类一样学习和思考,打破抽象思维的桎梏,通过具象的互动与反馈不断优化决策与行动。这背后不仅是技术的演进,更是认知的革新。

这两种视角给我们带来了诸多启示。一方面,具身智能代表着新一波人工智能浪潮的重点方向。“人机共生”的未来值得期待,它将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面对科技竞争的新高地和未来产业的新赛道,我们有必要适度超前谋划布局,在战略规划、学科融合、人才培养等方面抢占先机。

另一方面,具身智能的发展使得机器能做的事情越来越多。在更远的未来,用智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或许将不再是人类的专属能力。因此,我们需要立足文明长河,擦亮自我价值的坐标,从容回应技术在哲学意义上对人的主体性和身份认同发出的质询。

我们应该拥抱科技进步带来的无限可能,但同时也要避免被单向度的技术功利主义所裹挟。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人工智能时代。

本文介绍了具身智能近期的火热情况,从技术发展趋势和技术与人的关系两方面分析了具身智能的特点和意义,指出其带来的启示,强调我们要以正确态度对待具身智能,创造美好人工智能时代。

原创文章,作者:Edelin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10367.html

(0)
EdelineEdeline
上一篇 2025年4月2日
下一篇 2025年4月2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