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明前茶”饮料市场,详细报道了今年出现的倒卖现象,分析了其溢价原因,探讨了茶叶产区对价格的影响,还质疑了商家的过度营销行为以及产品中“明前茶”的真实添加量。
在“明前茶”的采茶时节一片繁忙之际,“明前茶”饮料却已提前抢占市场。近日,北京商报记者发现,今年“明前茶”饮料市场出现了倒卖现象。像东方树叶的“特级龙井新茶”、果子熟了的“明前龙井”、香飘飘的“明前特级龙井”等品牌,都被贴上了“整箱新茶”“季节限定”的标签。这些产品在二手平台上被“倒爷”以25%的溢价转手倒卖。
溢价25%,市场哄抢背后
4月1日,果子熟了通过全家公众号宣布,与全家自有品牌“汲赏”联名限量首发15万瓶明前龙井。该产品线下店铺价为8元/瓶,按整箱算120元/箱。3月28日,香飘飘的“明前特级龙井”在线上开售,3月31日同步上架线下门店,官方售价为98元/箱。早在3月20日,农夫山泉公众号就宣布旗下品牌东方树叶2025年的“龙井新茶”回归,并在各大电商平台开启预售,官方预售价格为119.9元/箱。
在“明前茶”“限量”“春季限定”等因素的加持下,这些新品刚一上架就遭到消费者的哄抢。农夫山泉小程序显示,东方树叶的“龙井新茶”预售没多久就已下架,有7439箱售出。香飘飘食品天猫旗舰店显示,“明前特级龙井”已有超3000人加购。果子熟了的“明前龙井”刚发售一天,线上旗舰店就已经售出超100单。
对“明前茶”饮料趋之若鹜的不只是消费者。在某二手平台上,不少于200个“倒爷”参与到了“明前茶”饮料的倒卖中。以一名倒卖东方树叶“龙井新茶”的“倒爷”为例,其商品界面标注“全网首批已到货”,发布价格为150元/箱,比预售价格高出25%。另一位倒卖果子熟了“明前龙井”的“倒爷”表示,“昨晚到的货,主要包邮北京,邮费20多块,都是实体店”,该商品发布价格同样为150元/箱,溢价率也是25%。
北京商报记者还注意到,在部分电商平台上,一箱15瓶的东方树叶“龙井新茶”,再加上两件赠品,竟被炒到248元。4月2日,记者以消费者身份咨询“龙井新茶”价格高的原因,“东方树叶企业店”客服表示,“特级龙井茶,每年产量有限”。
大消费行业分析师杨怀玉指出,“倒卖‘明前茶’饮料可能导致市场价格异常升高,影响正常消费者的购买体验。此外,倒卖过程中可能存在假货风险,或者因为存储条件不当导致产品质量下降,从而损害消费者利益”。
产区玄机,价格差异巨大
看似普通的日常饮料,一旦打上“明前茶”“限量”的名号,就成了“倒爷”赚钱的工具。这背后利用的正是“明前茶”的稀缺属性。“明前茶”是指在清明节前采摘的春茶,由于清明前气温较低,茶树发芽数量有限,生长速度慢、产量少,所以有“明前茶贵如金”的说法。
虽然各品牌都在产品中着重强调茶叶的高价值,但却没有明确其选用茶叶的产地。果子熟了表示,只选用2025年3月鲜采杭州钱塘特级龙井茶;东方树叶强调,2025龙井新茶茶叶原料100%选用明前特级龙井;香飘飘表示,明前特级龙井轻乳茶选用明前特级龙井。
实际上,“明前茶”的产地对其价格有着很大的影响。根据GB/T 18650 – 2008 《地理标志产品 龙井茶》,只有杭州西湖、钱塘、越州三大产区的茶叶才能叫“龙井茶”,其中又以西湖产区168平方公里内的“狮、龙、云、虎、梅”五大核心山头为顶级地段。西湖区产区仅占总量约10%,这类茶叶批发价普遍在5000元/斤以上,明前特级茶可达2万元。而钱塘产区和越州产区的茶叶占龙井总产量90%以上,这类批发价多在800 – 2000元/斤,与最高价格相差10倍以上。
龙井茶又分为特级、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五级共6个等级,每级对应芽叶形态、感官特性等具体要求。特级龙井需满足“嫩绿鲜润、匀整挺直”等外形标准,并限定芽叶长度(≤2.5cm)。权威茶叶质量检测中心数据显示,2023年送检的龙井茶样品中,最高价茶(12.8万元/斤)与最低价茶(68元/斤)的氨基酸含量相差4.3倍,茶多酚含量相差2.7倍,这些数据印证了品质差异的客观存在。
炒作噱头?消费者质疑性价比
随着以“明前茶”作为原料的饮料越来越多,这种高价值也让一些商家进行过度营销,导致消费者对其性价比产生怀疑。
此前,有网友对香飘飘“明前特级龙井”售出16元/杯的价格表示质疑。直到官方声明称,“明前特级龙井轻乳茶选用明前特级龙井,每杯原叶茶包中含有不低于2.9克特级龙井(特级龙井检测依据:GB/T18650 – 2008《地理标志产品 龙井茶》),约150枚芽头,且每一杯茶叶清晰可见”。
果子熟了在“明前龙井”瓶身上标注,“龙井茶(2025年明前)添加量≥2g/kg”,以500ml/瓶规格计算,每瓶茶叶添加量约为1克。东方树叶也在“龙井新茶”上标注,“特级龙井新茶添加量≥5g/L”,以335ml/瓶规格计算,每瓶茶叶添加量约为1.675克。
此外,也有品牌提出了茶叶保真。今年春茶季,小罐茶依托“敢保真”的品牌战略,推出“无保真,不春茶”。据了解,小罐茶每一家门店都已经推行“敢保真”服务,消费者扫描产品包装上的二维码,即可获得公证处公证的产品信息,包含茶叶原料生产、产地、年份等所有流通链条。
不过,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表示,“‘明前茶’在中国春茶销售占比高达40%,但是冒充‘明前茶’的企业特别多。因为‘明前茶’的产量不大,价格非常高,尤其今年‘明前茶’整体产量更低。三四百毫升的饮料中,究竟添加了多少克‘明前茶’,需要打个问号”。
本文围绕“明前茶”饮料市场展开,揭示了其存在的倒卖现象、产区价格差异以及商家营销引发的消费者质疑等问题。“明前茶”饮料因稀缺性和营销手段吸引了消费者,但市场中存在的溢价倒卖、产地不明、添加量存疑等情况,可能损害消费者利益。消费者在购买时需保持理性,关注产品的真实价值。
原创文章,作者:modesty,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107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