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寺洼遗址的考古新发现展开,详细介绍了该遗址所揭示的马家窑文化聚落的情况,包括其规模、布局、制陶工艺等,以及对研究马家窑文化和中华文明起源发展的重要意义。
彩陶,作为人类文明起源发展的重要标志,承载着远古先民的智慧与创造力。在我国史前彩陶艺术的璀璨星空中,距今约5000年的马家窑文化无疑书写了最为绚烂的篇章。然而,自马家窑遗址发现百年来,史学界一直被一个问题所困扰:马家窑人为何如此擅长且专注于彩陶艺术的创作?这宛如一团历史的迷雾,始终未曾消散。
而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寺洼遗址的考古新发现,犹如一道曙光,不仅为拨开这层历史迷雾提供了新的关键线索,更丰富了中华文明在黄河上游核心腹地关键时期起源和早期发展的内容及模式。随着考古发掘工作的推进,黄河上游先民的生活图景逐渐从历史深处展露开来。
在2018至2024年间,考古工作者对寺洼遗址进行了7次发掘,首次揭开了一处马家窑文化聚落的神秘面貌。这座聚落占地近百万平方米,规模庞大且布局有序,其规模之大和内涵丰富程度目前在同类遗址中无出其右。
其中,最引人瞩目的发现之一当属这座聚落的三重近方形“围壕”。 三重“围壕”多处设有通道且大致对应,显然是经过精心规划和测量后修建的大型工程,这需要组织起大量的人力、物力才能完成。“围壕”将马家窑文化聚落清晰地分为两大部分:内圈及其内侧为沿“围壕”规整分布的生产生活区;中圈和外圈则兼具防御和排水的功能。此外,在“围壕”外侧的西、南方向还发现了疑似“道路”、大面积“人工堆土”和其他丰富遗存。
值得一提的是,以往发现的史前“围壕”常见圆形或不规则形,而这里却是直角转弯、多重近方形布局的“围壕”结构。考古工作者推测,这很可能是中国(长)方形“城池”的雏形,显示出马家窑文化高度组织化的社会迹象。
在生产生活区内,考古人员发现了大量房址、灰坑、窖穴和陶窑,以及储泥坑、陶泥、烧制废品等制陶类遗迹遗物,还有特殊造型的泥质灰陶等。这些发现均印证了马家窑先民已掌握成熟的制陶工艺。从其制陶规模、制作水平及延续时间来看,不排除这是一处区域性制陶中心。
半山类型是马家窑文化的类型之一,比马家窑类型略晚,其典型器型为扩肩、鼓腹的壶、罐等,纹饰以几何纹最为常见,更显规整严谨。此前,半山类型的考古发现主要为墓地,而寺洼遗址半山类型大型聚落的首次发现,将为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的社会面貌描摹出更多纹理。
寺洼遗址的考古发现,生动地展现了5000年前黄土高原西部早期社会的发展水平和文明化程度。手工业是马家窑人群在发展农业经济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强化的生产方式,并逐渐成为其鲜明特色。从历史的“拐角”处,我们仿佛能听见5000年前的脚步声,正一步步迈向更高层级的社会形态。
未来,考古工作仍将继续。寺洼遗址马家窑文化聚落的生活区、墓葬区也许都将被逐一发现,中华文明的脉络将被填充得更加丰满,黄土高原的文明故事值得我们满怀期待。
本文介绍了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寺洼遗址的考古新发现,包括马家窑文化聚落的规模、布局、制陶工艺等,揭示了5000年前黄土高原西部早期社会的发展水平和文明化程度,为研究马家窑文化和中华文明起源发展提供了重要线索,未来随着考古的继续,有望进一步丰富中华文明的脉络。
原创文章,作者:Edelin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108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