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党委书记廖岚在智慧医院建设方面的观点和实践展开。廖岚分享了公立医院在智慧医院建设上的创新做法,涵盖电子病历应用、优化医疗服务流程、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等多方面内容,还提及了智能医疗设备的作用以及医院未来的建设规划。
在当下的医疗领域,智慧医院建设正成为推动医疗服务升级的关键力量。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下简称“南大一附院”)党委书记廖岚,近日在做客人民健康访谈时,就公立医院在智慧医院建设方面的创新实践和见解进行了深入分享。
《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推进电子病历、智慧服务、智慧管理“三位一体”的智慧医院建设以及医院信息标准化建设。廖岚指出:“智慧医院建设的核心目标是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全面提升医疗质量、服务水平和医院管理效能,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最终构建一个全周期、全场景、全域联动的智慧化医疗服务体系,为‘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奠定坚实基础。”
近年来,南大一附院对电子病历系统建设极为重视,早在2024年就成功通过了电子病历应用水平六级认证。那么,如何进一步发挥电子病历应用在医院管理中的实际作用呢?廖岚认为可以从四个关键方面入手:
其一,强化医疗质量管理,尤其是病历质量。确保病历内容完整、准确且逻辑清晰,为临床诊疗、教学科研以及可能的法律诉讼提供可靠的依据。
其二,采用数字化手段存储和管理病历信息,积极推行病历无纸化。这样可以有效避免传统纸质病历存在的手写误差、丢失、损坏等诸多问题。
其三,优化医疗服务流程。借助电子病历管理系统,患者能够在线完成预约、挂号、缴费等操作,极大地改善了就医体验,提高了医疗服务效率。
其四,利用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平台,为患者节省医疗费用。同时,医务人员可以通过该系统快速查看患者在不同医疗机构的历次就诊记录和检查结果。
为了进一步优化医疗服务流程,提升智慧服务水平,南大一附院积极探索数字化技术在医患交互、患者宣教等服务场景中的应用。廖岚介绍:“我院构建了就诊全流程闭环管理模式,实现了‘诊前-诊中-诊后’的一体化服务。”
在诊前,推出了“一码”畅通就诊模式。患者只需通过电子二维码,就能轻松完成挂号、缴费、候诊、检查预约等一系列流程。
诊中,医院不仅实现了医保移动支付功能,还引入了高精度AR导航系统,帮助患者快速找到诊室、药房等位置。
诊后,患者可以通过互联网医院实现在线问诊、获取电子病历、享受药品到家等服务。此外,医院还为失能、半失能患者提供上门护理服务,真正做到了以患者为中心。
针对住院患者,南大一附院秉持“信息多跑路,患者少跑路”的服务理念,打造了“智能住院小助手”,优化了住院服务流程。廖岚表示,患者可以通过多种线上渠道办理出入院手续、分时段预约检查检验、进行住院费用预结算和床旁结算,平均节省入院等待时间30分钟。同时,医院的AI随访能够实现术后康复、慢病管理的个性化追踪,显著提升了患者的依从性。
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的均衡分布是我国医疗卫生领域的重要任务。廖岚介绍,南大一附院打造了5G远程会诊中心,向下辐射基层医疗机构,完成疑难病例的协同诊疗;向上对接国家级专家资源,切实推动了优质资源的下沉,提升了患者的就医体验。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人口老龄化的加速以及医疗需求的持续增长,智能医疗设备的市场需求也在日益提升。廖岚认为:“智能医疗设备的普及与应用,不仅能够提升医疗服务的智慧化和个性化水平,还能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为患者提供更优质、更便捷的医疗服务。”结合人工智能技术,智能医疗设备通过采集患者个体数据,能够助力实现从“千人一方”向“一人一方”的精准医疗转变,大大改善患者的治疗体验和康复效果。而且,智能医疗设备在重构医疗生态方面也具有巨大的潜力。
对于南大一附院未来的智慧医院建设规划,廖岚表示:“在未来3至5年,我院将以需求、问题、目标、结果为导向,遵循‘强基础、补短板、扬优势’的建设思路,以‘要素集成、功能整合、流程优化、过程控制、数据融通、数智赋能’为实施路径,注重系统集成、过程控制、‘三医’协同和数智赋能,围绕医、教、研、管、服、防六大业务域,打造‘向新向质向未来’的2116智慧医院体系。”
本文详细介绍了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党委书记廖岚关于智慧医院建设的观点和实践。南大一附院在电子病历应用、优化医疗服务流程、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等方面积极探索创新,同时重视智能医疗设备的应用。未来,医院还制定了明确的智慧医院建设规划,旨在全面提升医疗服务质量,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体验,助力“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
原创文章,作者:modesty,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111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