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于信达澳亚基金,随着公募基金2024年年报披露,该基金公司暴露出营收和净利润下降、主动权益基金规模缩水等问题,同时在多元化转型中遭遇FOF产品发行失败、基金经理能力受质疑等困境,目前正推进“固收 +”战略转型,但前景面临诸多挑战。
随着公募基金2024年年报陆续浮出水面,基金行业的分化态势愈演愈烈。在头部机构凭借强大的实力不断巩固优势的大环境下,信达澳亚基金却交出了一份令人忧心的成绩单。该中小基金公司不仅营收和净利润双双大幅下降,降幅均超过30%,而且主动权益基金规模在三年间缩水近半,正深陷前所未有的发展困境。
业绩下滑背后,实则暴露了公司的结构性问题。从信达证券最新披露的年报数据来看,子公司信达澳亚基金的经营困境尽显。2024年全年,信达澳亚基金实现营业收入6.44亿元,相较于上一年减少了2.93亿元,同比下降幅度达到31.24%;净利润为1.01亿元,较上年下降了7322.07万元,同比降幅高达42.11%。这一严重的业绩“滑铁卢”直接影响了母公司信达证券的资产管理业务,致使该板块收入同比下降45.03%。信达证券在年报中解释称,资产管理业务分部营业收入的变动主要是由于公募基金管理业务收入下降所导致的。
针对业绩下滑的情况,《华夏时报》记者得到了信达澳亚基金公司的回应。该公司表示,主要是近年来公募管理规模持续增高,其中权益基金规模在公司整体规模中所占比例较重。这一解释在相关数据中得到了证实。截至2024年末,该公司股票型基金规模与2021年的高点相比,缩水了近六成,降至90.09亿元;混合型基金规模更是从428.05亿元大幅降至272.43亿元,三年间缩水超过155亿元。更为值得警惕的是,即便在2024年下半年市场显著回暖的情况下,信达澳亚基金全年收益率仍然跑输了沪深300指数。上海某券商金融产品分析师向《华夏时报》记者分析指出,这可能反映出两大核心问题:一方面是公司的风险控制体系存在缺陷;另一方面可能是投研团队未能及时把握市场机遇。
在传统权益业务持续面临压力的情况下,信达澳亚基金的多元化转型之路也并不顺利。公司近期遭遇了一系列挑战,包括FOF产品发行失败、量化基金经理能力受到质疑以及元老级基金经理业绩下滑等,这些问题暴露出公司在人才梯队建设和投研体系方面存在深层次的问题。
3月15日,信达澳亚基金发布公告称,信澳通合进取三个月持有期混合型FOF募集失败。值得注意的是,这已经是FOF和养老投资部负责人王奕蕾挂帅的第二只折戟产品。去年6月,由她拟任基金经理的信澳添泰稳健三个月持有FOF同样未能成立。公开资料显示,王奕蕾拥有多年的FOF投资经验,曾在新华基金担任专户FOF产品投资经理和公募FOF基金经理。然而,她在信达澳亚管理的3只FOF产品合计规模不足6000万元。某银行系公募FOF负责人表示,FOF产品的成功需要强大的资产配置能力和完善的渠道支持,中小基金公司如果缺乏清晰的战略定位和历史业绩背书,在这一领域很难取得突破。面对质疑,信达澳亚方面表示会持续布局FOF产品,并做好现有产品的持续营销。
除了FOF业务受挫之外,信达澳亚量化基金经理林景艺的投资能力也受到了市场的质疑。公开数据显示,他在博时基金任职期间管理的产品中,管理长达6年的博时国企改革主题A任职回报仅为6.00%,规模较大的博时专精特新主题C任职回报为 – 8.08%。虽然林景艺在信达澳亚任职期间取得了正收益,但业内人士指出,这主要得益于2024年9月后的市场普涨行情,其真实投资能力还有待市场进一步检验。对于相关质疑,信达澳亚方面未给出回应。
更让人担忧的是,与公司共同成长了16年的元老级基金经理曾国富也陷入了业绩困境。他管理的产品近两年亏损约30%,同类排名持续垫底,这与他曾经创造的109.10%任职回报的辉煌业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某基金评价机构分析师指出,这种现象有可能是公司投研体系存在代际断层,一方面资深基金经理未能适应市场变化,另一方面新生代投研力量又难以独当一面,导致整体投研能力出现下滑。多位业内人士指出,信达澳亚当前面临的人事困局,实际上是中小基金公司在行业转型期普遍会遭遇的挑战。在行业马太效应加剧的背景下,如何构建有竞争力的投研团队、培养新一代投资人才,将成为决定这些机构能否突围的关键因素。
曾国富旗下产品业绩(截至2025年4月3日天天基金数据)
面对多重挑战,信达澳亚基金正在加速推进战略转型。据《华夏时报》记者了解,公司已经将“固收 +”业务作为未来发展的重点,试图打造继权益类产品之后的第二增长曲线。数据显示,与2021年末相比,截至2025年3月18日,其债券型基金规模增长了363.99亿元;截至2024年末,货币型基金规模增长了460.38亿元。信达澳亚基金方面表示,在近年来规模增长的同时,公司将聚焦投研核心能力建设,持续加大对投研体系升级、创新产品布局以及系统建设等方面的投入,不断优化业务结构,为后续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然而,业内人士对其转型前景仍持谨慎态度。某大型公募基金高管指出,固收领域的竞争同样十分激烈,中小基金公司要想实现突围,必须建立差异化优势。他举例说,部分同业机构通过深耕细分领域,如城投债、可转债等特色品种,成功实现了弯道超车。值得注意的是,信达澳亚的转型还面临两大挑战:一方面,固收业务的利润率普遍低于权益类产品,短期内难以完全弥补业绩缺口;另一方面,公司投研体系的转型需要时间沉淀,新组建的固收团队还需要接受市场的检验。多位基金分析师建议,投资者在关注公司转型举措时,应重点考察三方面指标:一是新产品发行规模与持续营销能力;二是固收类产品的业绩稳定性;三是核心投研人才的留存情况。这些因素将直接影响转型战略的最终成效。
本文深入剖析了信达澳亚基金在2024年业绩下滑、业务转型受阻等多方面的困境。业绩下滑暴露了结构性问题,多元化转型中人才和投研体系的不足凸显,而“固收 +”战略转型虽有动作但面临诸多挑战。中小基金公司在行业分化加剧的背景下,构建有竞争力的投研团队、培养新一代投资人才,以及建立固收业务差异化优势等,是突围的关键所在。
原创文章,作者:Isaiah,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112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