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守墓到宣讲,张道廷传承劳模精神23年,一诺23载,张道廷守护马永顺墓诠释人间真情

黑龙江省伊春森工铁力林业局退休干部张道廷为履行对全国劳动模范马永顺的一句承诺,守护其墓地23年,并积极宣讲马永顺事迹和精神的感人故事。

在马永顺墓地前,张道廷拧开一瓶“花园”白酒,小心翼翼地斟满一个常年摆放在墓前的杯子,随后将剩下的白酒沿着墓碑上方边缘均匀倒下。趁着酒在墓碑上缓缓流淌,他从随身携带的包中掏出一条毛巾,蘸着酒仔细地擦拭着墓碑。

“老哥哥,清明节到了,来看你的人挺多的,我给你擦擦墓碑,让你干干净净的。”张道廷轻声说道。随着毛巾的擦拭,墓碑上“马永顺之墓”几个烫金大字愈发清晰。

这里安息着生前拥有“砍树劳模”和“栽树英雄”称号的全国劳动模范马永顺。墓前甬道宽1.83米,象征着他的身高;长87米,代表着他走过的岁月。而铺成墓道的365块石板,仿佛诉说着张道廷老人对这位传奇劳模深深的思念与执着的守护。

2002年,马永顺墓地落成后,原本可以回安徽老家养老的黑龙江省伊春森工铁力林业局退休干部张道廷,毅然选择搬到离墓地更近的地方,开始了默默守护的日子。如今,23个春夏秋冬已经悄然过去。

初见“马老师”

马永顺出生于1914年,是新中国第一代伐木工人。2009年,他荣获“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称号,还被全国总工会授予“时代领跑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年最具影响的劳动模范”荣誉。

新中国成立初期,马永顺一个冬天就能伐木1200立方米,相当于完成了6个人的工作量。1959年,在北京参加全国群英会时,周恩来总理嘱托他“青山常在,永续利用”。这句嘱托成为了马永顺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到了人生暮年,他带领家人上山植树5万多棵,偿还了采伐大山的“欠账”。

1961年,马永顺带着周总理的嘱托回到林区。此时,年仅16岁的张道廷从安徽老家跟随父亲来到林区谋生。

在林区的工棚里,张道廷第一次见到了马永顺。那是一个夏日的夜晚,林业工人们下班后,工棚里来了一个被大家称为“马老师”的人,他是来给大家“传经送宝”的。

这位“马老师”正是马永顺。当时,马永顺不仅干活踏实,还善于创新,他总结出安全伐木法、四季锉锯法,大大降低了林业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木材的生产效率和利用率。

“他讲得起劲儿,大家也听得认真。”张道廷对当时的场景记忆犹新。“原来,当工人不能只靠蛮力,还得善于思考。”

1970年,张道廷退伍后回到铁力林业局,和马永顺见面的机会更多了。

一次会议上,马永顺作报告,张道廷作为单位的团总支书记参加了会议。报告结束后,张道廷走上前去和马永顺握手,真诚地说:“马老师,我是张道廷,我要向您学习。”

论年龄,张道廷管大他33岁的马永顺叫叔叔也不为过。但马老师为人随和,告诉大家在工作场合“肩膀一齐是弟兄”,叫老哥哥就行。

马永顺一直工作到68岁才退休。退休后的他闲不住,总会到张道廷这里找活儿干。

“给他找点儿轻松的活儿他还不乐意,非要上山栽树。”因为是义务奉献,每次马永顺干完活,过意不去的张道廷会利用工余时间给老哥哥准备些酒菜。

有一次,张道廷给辛苦了一天的马永顺准备了几个小菜:“八毛钱一个的猪肉罐头,五毛钱一个的鱼罐头,炒一盘花生米,再加上一块淋了酱的大豆腐,还有‘花园’白酒。”几杯酒下肚,年近古稀的马永顺说起了自己的身后事:“我希望自己走后,能埋在这片大山里,我这一辈子就是为这座大山而生的。”

张道廷听到这话,放下酒杯,郑重地说:“您守护着大山,我就守护着您,将来我给老哥你守墓,守一辈子。”

就这么一句简单的话,成了张道廷从2002年至今仍在坚守的承诺。

守护“老哥哥”

今年清明节前夕,铁力林区依旧被白雪覆盖。哈依公路旁的马永顺墓地上,又出现了那个熟悉的身影。由于前一天刚下过雪,第二天一早,张道廷就扛着扫帚和塑料锹,拎着装有“花园”白酒、毛巾等物品的小包来到了墓地甬道入口处。

张道廷说:“老哥哥生前是个爱干净的‘讲究人’,我得让他身后住的地方每天都干干净净的。”

2000年2月10日,马永顺因突发心脏病在黑龙江省铁力市不幸离世。按照老人的遗愿,2002年,马永顺墓地在他生前栽种的树林旁边落成。

为了更好地给马永顺守墓,张道廷特意把家搬到了离墓地步行只需15分钟路程的地方。

“老哥哥,我回来了。”2002年,第一次来到墓地的张道廷说出这句话后,便开始了年复一年的守护。春理枯枝、夏拔杂草、秋扫落叶、冬清冰雪,他一年四季都让墓地周围保持着干净整洁。

20多年来,张道廷每周至少去墓地清扫两次。自己忙不过来的时候,就会让老伴、子女一起帮忙。由于当地林区雨水充沛,特别是冬季,下雪是常有的事。

在马永顺墓地的周围有一处半圆形的影壁墙。墙后,记者看到了12把由低到高排列的竹枝扫帚。这是多年来,张道廷清扫墓地用废的部分扫帚。

“20多年了,他愿意干就干吧。”张道廷的老伴乙万霞坦言,当初张道廷作出守墓的决定时,家人不是没有反对过。特别是他如今快80岁了,家里人都不放心他一个人去墓地。“所以,有时候我就跟他一起去。碰上雪大的时候,我们就分两天把雪扫干净。”

每次来墓地打扫,张道廷还会跟老哥哥聊聊天,给他讲讲最近的新闻,尤其是林区的新变化。在他看来,如今林区取得的很多成就,都离不开半个多世纪前马永顺带领大家开始的种树造林。

“你看,这就是红松。”在墓地甬道旁,张道廷蹲在地上,指着一棵只有成年人手掌高的细小植物对记者说道。如果不是他介绍,很多人很难把这个像路边小草一般的幼苗,和旁边高耸入云、粗壮得一个人都勉强搂得过来的红松联系起来。

“它长大了以后就是这个样子,这就是老哥哥生前栽种的。”张道廷用手拍打着一棵粗壮的红松说。

宣讲“老劳模”

穿上蓝色的林业工服,佩戴好党徽,背上“小蜜蜂”扩音器,打开旋钮……在马永顺纪念馆里,张道廷开始讲述马永顺的一桩桩事迹。

2013年10月,马永顺纪念馆落成,张道廷成了义务讲解员。从那时起,他不仅守护着马永顺的墓地,更积极传播着马永顺的事迹和精神。

“我没有稿子,因为很多事情都是我亲身经历过的。”在一张张照片、一件件实物前,张道廷不是在背诵,而是在深情追忆和娓娓讲述。

从马永顺的奉献精神,到伊春林区在国家发展史上的贡献,再到关于森林的科普知识……凭借风趣幽默、内容丰富的讲解,张道廷赢得了众多观众的喜爱。“张老师讲解时会喊劳动号子,还会讲一些和老英雄马永顺一起工作时的故事,能让大家更深入地了解林区的发展史。”马永顺纪念馆馆长薛颖说。

张道廷的讲解范围已经不局限于展馆、墓地、林场。机关、社区、村屯……最让他难忘的是2024年11月,他应邀到东北林业大学做了一场马永顺事迹报告会。看到台下1400个座位坐满了林业专业的学子,老人激动不已。

“这都是我们林业战线的接班人啊。”张道廷回忆说,早年间,他跟孩子们说得比较多的是“要好好学习走出大山”,如今他说得最多的则是“好好学习将来回来保护建设好大山,让青山永续,让绿水长流”。

多年来,张道廷累计义务讲解4000余场,听众约有30万人次。特别是今年年初以来,在“两山论”提出20周年之际,来和他预约作报告、宣讲马永顺事迹的单位不断增多。

由于坚持为马永顺守墓、担任义务讲解员、讲述劳模精神,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深根植于更多人的心中,张道廷先后荣获“感动伊春”年度人物、“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等荣誉。

这些荣誉中有一些带有奖金。张道廷把累计2万余元的奖金都捐献了出来。

“张老师这些年来多次委托我们,用他捐出来的奖金买书送到当地小学,给孩子们建图书角。”伊春森工铁力林业局公司工会主席李文静在采访间隙找到记者,“一定要讲讲这件事。有些事,张老师自己不会说的。”

张道廷坦言,这也是向马永顺学习的。“老英雄当年也经常捐钱,抗震救灾、抗洪抢险,他都积极捐款。号召别人学习马永顺,我自己得先学习。”张道廷说,“和马永顺相比,我还差得很多,差得很远。”

年近80岁的张道廷表示,只要自己还有力气,他就要把马永顺的故事讲下去,让建设绿水青山的事业永远传承下去。

本文通过讲述张道廷为履行对马永顺的承诺,守护其墓地23年,并积极宣讲马永顺事迹和精神的故事,展现了张道廷坚守承诺、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以及他对绿水青山建设事业的执着追求,同时也体现了马永顺劳模精神的传承和延续。

原创文章,作者:modesty,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11590.html

(0)
modestymodesty
上一篇 2025年4月4日
下一篇 2025年4月4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