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团队揭秘:猕猴屏状核与意识进化的关联 从猕猴屏状核发现,窥探人类意识产生的进化奥秘

本文围绕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牵头的团队对猕猴屏状核的研究展开,介绍了猕猴与啮齿类动物屏状核的差异,以及该研究成果在理解人类意识产生的进化机制方面的重要意义。

人类意识一直以来都被视为科学前沿的未解难题之一。此前,DNA双螺旋结构和中心法则的提出者曾提出“屏状核是意识产生的关键区域”这一观点。而近期,由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挑大梁的科研团队,有了一项重要发现。他们经过深入研究后发现,猕猴和啮齿类动物的屏状核在结构、细胞类型以及分布上,存在着非常显著的差异。

这一具有重大意义的研究成果,于4月3日在线发表在了国际学术期刊《细胞》上。它为我们理解人类意识产生的进化机制,提供了全新的研究思路和方向。

屏状核是大脑中一个特殊的存在,它呈现为一层薄片状的灰质结构。研究团队通过大量细致的研究表明,猕猴的屏状核与小脑外的所有皮层脑区以及皮层下核团都有着紧密的连接,就像是大脑的一个连接中枢。而且,屏状核内部在前后轴方向还存在着广泛的联系,这种独特的结构为灵长类意识的产生提供了多模态信息整合的基础。

研究团队借助先进的空间转录组技术,成功破解了猕猴屏状核的边界“密码”。他们发现,猕猴屏状核拥有显著不同于周围脑区的特殊标记基因,比如SYNPR、NR4A2、NTNG2等。这些特殊的基因就像是精确的地图标记,可以用来精准地勾勒出屏状核的物理边界。更令人惊喜的是,在屏状核腹内侧,团队发现了一个全新的区域,将其命名为RBC。这个区域富含CPLX3、SULF1、CABP7等独特基因,它就像一道天然的屏障,把屏状核与周边脑区背侧内嗅核隔开。猕猴屏状核的这些独特结构,与啮齿类动物的屏状核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我们理解意识的进化机制提供了非常关键的线索。

据了解,研究团队还绘制了猕猴屏状核各细胞类型的精细空间分布特征。他们将这些分布特征与屏状核神经元投射信息相结合,发现屏状核不同区域在兴奋性神经元的组成比例上存在明显的差异。而且,同一个屏状核局部区域连接的皮层和皮层下核团,经常具有类似的功能。

此外,团队还对猕猴屏状核中富集的GNB4神经元与小鼠相应类型神经元进行了精细的比较。他们发现,在猕猴屏状核中呈区域特异性分布的GNB4神经元,是猕猴特有的细胞类型。这一发现表明,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猕猴屏状核演化出了灵长类特异的细胞类型。这些细胞类型分布在屏状核内特定的区域,参与特定的大脑功能。

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团队对猕猴屏状核的研究成果。研究发现猕猴与啮齿类动物屏状核存在显著差异,明确了猕猴屏状核的结构特点、破解其边界“密码”、绘制细胞分布特征等,还发现猕猴特有的细胞类型,为理解人类意识产生的进化机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重要线索。

原创文章,作者:Seren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12091.html

(0)
SereneSerene
上一篇 2025年4月5日
下一篇 2025年4月5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