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藏书烦恼,读书人假期的焕新之道 放假时,读书人如何与书“断舍离”?

本文围绕读书人的藏书管理展开,讲述了读书人在放假时对藏书进行断舍离的经历,详细阐述了扔书的三项基本原则,并表明真正的读书人更钟情于纸质书阅读。

告别藏书烦恼,读书人假期的焕新之道 放假时,读书人如何与书“断舍离”?

告别藏书烦恼,读书人假期的焕新之道 放假时,读书人如何与书“断舍离”?

对于读书人而言,买书、读书是一种难以言喻的快乐,可书越积越多,没地方放置又成了一大苦恼。在难得的假期里,当有了足够的精力,我便会将家里的藏书进行一番断舍离,毫不留情地扔掉一批书。每到这个时候,夫人总会在一旁偷偷地露出开心的笑容。

读书人在管理自己的书籍时,需要有“螺蛳壳里做道场”的精神。我在扔书时,有三项听起来“高大上”的基本原则。

原则一:运用空间经济学来计算藏书的价值。城市进行精细化管理时,会着重提高建设用地的空间产出。同样地,读书人的书房也应该有自己的“土地财政指标”。我家的书房面积仅有十几平方米,按照上海内环线内的均价来算,每平方米10万元,这小小的书房可价值100多万元呢。倘若把书房当作普通仓库,让书闲置在那里,毫无用处,那对于读书人来说,无疑是最大的资源浪费和沉没成本。所以,我整理书房就如同写论文一般,除了少数经典书籍,主要参考的是最近几年的前沿论文。我会把那些五年内都未曾翻过、看过的书清理出去。这种书房经济学促使我在买书时,会仔细考量新书的厚度,也就是思想容积率。在网上买书时,我必定会查看带有目录的介绍,预估这本书的可看性;线下买书时,我会前后翻阅,想想哪些内容能在讲课、写文章时派上用场。对于厚度超过200页的书,我会格外谨慎。我更倾向于购买那些物理厚度小、思想密度大的书,这样就能提高书房的容积率,避免给家里的空间带来潜在的负担。

原则二:采用换牌的战略来处理书籍。家里装修时,我沿着墙壁打造了几排顶天立地的大书架。这就如同打麻将,先摸到13张牌,然后通过换牌,让这13张牌达到可胡的状态。我的藏书战略是,书架的最大容量为5000本。一旦书架放不下新书,我就会进行“换牌”操作,即买进新书的同时扔掉旧书。通过这种腾笼换鸟的结构性调整,让书房实现从老工业区到创新之城的“城市更新和转型发展”。我曾经有一本上海译文出版社在上个世纪出版的《新英汉词典》,很多人都知道这本词典在当年是何等珍贵。我还曾带着它远渡重洋,到美国和澳大利亚访学。然而,在数字化时代,手机上有了功能强大的翻译词典,这本纸质词典就被搁置一旁,许久都没再翻开过。今年寒假整理书架时,尽管这本词典承载着我的美好记忆和故事,但我最终还是狠下心把它处理掉了。

原则三:每写完一本自己的书,就扔掉相关领域的一堆书。这个做法是从我写博士论文时开始的。读博士写论文时,我收集了研究领域的大量书籍和相关资料,家里被堆得乱七八糟。等到论文完成,我一下子清理掉了好几个纸箱的书,其中包括我收集多年、在书架上占据不少空间的系列资料,如《世界银行发展报告》和《联合国人类发展报告》等。后来,这个做法成了我写论文、写书的重要习惯和价值取向。扔掉那些与自己有交集、有记忆的书确实很痛苦,但当读书所得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时,又是无比开心的。这几年,我回味自己的学术经历和生活经历,尝试把其中有趣的部分写成12万字左右的口袋书。每年写完一本并出版后,我就会处理掉相关领域的一大堆书和资料。就这样一本一本地写下来,到现在已经出版到第四本了,我发现自己的藏书变得越来越精简。

顺便提一下,有人说在数字化时代,看虚拟书就不会有买书、扔书的麻烦了。我觉得提出这种问题的人,恐怕不是职业读书人。真正的读书人是把阅读纸质书当作一种生活方式和乐趣的。我也有好几个Kindle,用过几次后感觉不太好,就把它们扔在一边,还是更喜欢在纸质书上涂涂写写地阅读。

本文围绕读书人的藏书管理展开,作者分享了自己在放假时对藏书进行断舍离的做法,包括运用空间经济学、换牌战略以及写完书处理相关资料等原则,同时表明真正的读书人热爱纸质书阅读,体现了读书人在藏书与阅读过程中的独特思考和价值取向。

原创文章,作者:Isaiah,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12234.html

(0)
IsaiahIsaiah
上一篇 2025年4月5日
下一篇 2025年4月5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