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成果:大脑调控意识机制揭开,或助力多领域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等单位科研人员合作,成功揭示人类大脑调控意识体验的重要机制,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上。文中介绍了以往意识研究的重点及传统观念,详细阐述了此次研究的发现及成果意义。

人类的意识,如同深邃夜空中的神秘星辰,一直吸引着人们不断探索。从古典哲学时期起,思想家们就在苦苦思索人的意识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到了现代科研阶段,科学家们更是投入大量精力去探究这个谜题。然而,尽管历经漫长岁月,这个问题依旧迷雾重重。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人类对自身的关注和审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在这个大背景下,相关研究也取得了进一步的突破。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等单位的科研人员携手合作,经过不懈努力,成功揭示出人类大脑调控意识体验的重要机制。这一研究成果于4月4日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科学》上发表,为理解人类意识的神经基础提供了全新的见解。

科研成果:大脑调控意识机制揭开,或助力多领域发展

图为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科研团队对人的意识研究示意图。(受访者供图)

意识,在人类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我们会触景生情,看到熟悉的场景便涌起回忆;会举一反三,从一个事例中推导出其他相关的道理;会心驰神往,沉浸在美好的想象之中。以往的意识研究主要把目光聚焦在大脑皮层,而对丘脑等大脑皮层下的结构关注较少。传统观念认为,在意识体验产生的过程中,丘脑仅仅起到将感觉信息传入大脑皮层进行加工的作用,并不直接参与信息处理。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张鸣沙介绍,他们的团队经过多年的深耕钻研,创新了心理学研究范式,运用眼动追踪技术、人类立体定向脑电图技术等开展了一系列实验。实验结果令人惊喜,当人接收到视觉信号并产生意识体验时,相比位于大脑皮层的前额叶,丘脑高级核团产生的电信号不仅时间更早,而且强度更高。

该科研团队成员、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博士生房泽鹏表示:“这就证明,人的视觉意识并不是由单一脑区调控,而是由丘脑和前额叶等组成的大尺度神经网络环路来调控。”在意识产生的过程中,丘脑的板内核、内侧核比腹侧核团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并且丘脑高级核团对前额叶活动起到了调节作用。

张鸣沙还指出,这一研究成果意义非凡。在理论层面,它加深了我们对人类意识神经基础的理解;在临床应用方面,有望助力对意识障碍病人(如“植物人”)残存意识的精准检测与干预治疗;同时,还可能为人工智能研究带来新的启发。

本文介绍了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科研人员揭示人类大脑调控意识体验重要机制的研究成果。该研究突破了以往对意识研究的局限,发现丘脑在意识产生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成果不仅在理论上有重要意义,还在临床和人工智能领域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原创文章,作者:Seren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12285.html

(0)
SereneSerene
上一篇 2025年4月5日
下一篇 2025年4月5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