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先回顾了《黄河大合唱》《英雄儿女》等精品主题创作在往昔的辉煌,接着指出当下个别主题创作存在偏题等困境,分析了主题创作毁“主题”的原因,最后从不要自我设限、牢记创作对象、释放艺术生命力等方面提出主题创作的解决办法,希望主题创作能带来更多精品佳作。
曾经,作曲家冼星海创作的经典之作《黄河大合唱》,宛如一声激昂的号角,唤醒了中华民族在抗战救国道路上奋勇向前的精神力量。那激昂的旋律,仿佛能穿透时空,让人们真切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热血与豪情。而电影《英雄儿女》更是生动地演绎了“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这句震撼人心的话语,将英雄们的英勇无畏和爱国情怀展现得淋漓尽致。回首往昔,这些精品主题创作犹如璀璨的星辰,为它们所描绘的时代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了历史长河中不朽的文化瑰宝。
然而,在当下的文艺创作领域,个别主题创作却出现了偏题、跑题、离题的现象。这些作品在创作过程中思维僵化,如同被无形的枷锁束缚,自我设限、循规蹈矩。创作者们人为地框定了主题创作的边界,使得艺术创造力、想象力和审美力的发挥受到了极大的限制。这一现象折射出当下部分主题创作正面临着严峻的困境。
不禁让人发问,主题创作究竟该如何做,才能不毁“主题”,进而创造出更多叫好又叫座、能够名留史册的文艺精品呢?
图源:视觉中国
二
主题创作一旦毁了“主题”,这无疑是对创作初衷的背离。究其本质,是因为创作者没有把人民群众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没有真正深入生活、心系群众。
主题创作往往承担着特定的宣传职能,有时还背负着有关部门的政绩压力。于是,有的地方简单地把主题创作成果等同于“政绩工程”,一味追求“短平快”的创作方式,或者只是为了展示宣传自己。这种做法很容易使主题创作沦为急就章的“命题作文”,缺乏深度和内涵。此外,个别部门由于不够了解和尊重文艺作品的创作规律和市场规律,即便有时候是出于好心做事,却也在不经意间影响到了正常的创作和运营。
有的创作者有意无意中窄化了“主题创作”和“主旋律”的界限,对真善美把握得不深不透,对社会实践和基层生活的真实体验积累不够。在提笔创作时,他们往往闭门造车、凭空想象,在情节设计、表现手法等方面亦步亦趋,只能在固有的创作套路里打转。正是这种自我设限、僵化封闭的创作方式,让主题创作变成了“命题框架”下的技术拼贴,失去了应有的生命力。
“主旋律必配‘流量明星’,现实题材必造‘热搜话题’”,主题创作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市场浪潮的裹挟侵蚀。例如,本应以扶贫为主题的文艺作品,却硬生生加入霸道总裁下乡、村花逆袭的偶像剧套路,将脱贫攻坚工作简化为“开金手指”的爽文模式。当商业导向被过度突出而艺术导向被削弱,当经济效益凌驾于社会效益之上,主题创作就可能蜷缩在“流量”的框架内,无法很好地呈现主题,也不能击中人心,出精品也就无从谈起。
三
真正的主题创作,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者,更是情感的传递者。它能够生动地反映社会面貌,深刻地揭示人性的美好与复杂,引领文化的进步与更新。在宏大深邃的主题面前,主题创作“怎么创”依然具有无限可能。
不要因“主题”自我设限。文艺创作是追求“新”的过程,创作者需要深刻、准确地理解“主题”二字,不断拓宽对主题创作的认识,才有可能避免公式化、套路化。“主旋律”并非“单旋律”,一部作品只要是用心用情表达了主流价值、弘扬了真善美,就是符合“主旋律”的作品。因此,主题创作不是空洞地歌功颂德,而应秉持人文精神和现实关怀,深入审视时代生活、回应时代关切。比如,根据张桂梅事迹改编的《山花烂漫时》,在真实事件的基础上进行了艺术加工,既保留了人物原型的精神内核,也演绎出饱满动人的人生故事。也可以因地制宜,融入当地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像《我的阿勒泰》就极富张力地呈现了阿勒泰的自然风光与人文风情,让观众置身鲜活的地域文化中,尽显北疆文化之美。
部分优秀影视作品海报 图源:各影视作品官方微博
时时牢记为谁而创作。主题创作是为人民而创作的,如果不被大众认可、欢迎和喜爱,就可能陷入“自说自话”“自娱自乐”的窘境。创作者俯下身来观察民生、倾听民心,才能从人民的生活实践中找到创作的“源头活水”。为创作电视剧《山海情》,主创团队到宁夏、福建等地开展实地调研,深入采访了20多位重点对象,积累了大量原始资料,从真实故事中提炼创作灵感和素材。此外,“好钢要用在刀刃上”,主题创作往往有着资金、政策等先天资源优势,更应把资源精准投入到受众基础广、艺术价值高的精品创作项目之中。
不应钳制艺术创作的生命力。相关地方和部门需要尊重创作主体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创作主体充分发挥个性、广泛选择题材、调动生活积累,尽情施展才华、创意和想象力,在内容原创、技术手段、表达技法等方面酝酿更多的灵感、妙招,方能赋予主题创作以蓬勃的生命力。此外,主题创作的良好发展,也需要健康的文艺批评去守护、提振。我们要警惕别有用心的“恶评”,但这并不意味着不能有“差评”。应当健全文艺评价、批评机制,真正用好“评论区”,鼓励客观专业、有态度有深度的声音,促进文艺评论与文艺创作的良性互动。
有人在看完《志愿军:存亡之战》后说,一直没等到彩蛋,走出电影院,发现外面高楼林立、灯光璀璨非凡,这就是彩蛋。在时代的布景下,炽热的家国情怀与细腻的平凡生活相互交织,也许这才是主题创作打动人心之处。希望主题创作能摆脱“命题作文”的桎梏,为人们带来更多直击心灵、温暖人心的精品佳作。
本文通过对比往昔精品主题创作与当下部分主题创作的困境,深入分析了主题创作毁“主题”的原因,包括未以人民为主体、受政绩和市场影响、创作者自我设限等。并从突破自我设限、明确创作对象、释放艺术生命力等方面提出了解决办法,呼吁主题创作摆脱束缚,产出更多精品。
原创文章,作者:modesty,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1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