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垂体瘤如何搅乱血糖“天平”

郝阿姨因面容改变和血糖异常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就诊,最终确诊为生长激素型垂体瘤导致继发性糖尿病的案例,介绍了垂体瘤对血糖的影响、手术治疗方法以及早筛早治的重要性。

“妈,你这脸怎么越来越不像我了?”一天,女儿正翻看着手机相册,突然满脸疑惑地向郝阿姨发问。郝阿姨心里“咯噔”一下,暗自思忖着自己这几年的变化。只见她的鼻头愈发肥大,下巴也明显凸起,手指更是粗得连戒指都戴不上了,这让她满心懊丧,只能无奈地感慨:“唉,年纪大了,脸都变形咯。”更糟糕的是,近一年来,她明明严格按照医嘱按时服用降糖药,可血糖却如同脱缰的野马一般,空腹值径直飙升到九点多。郝阿姨又气又急,气得真想一把扔掉那药瓶子。

然而,无论是郝阿姨自己,还是与她朝夕相处的家人,谁都没有把“变丑”和糖尿病这两件看似不相关的事情联系到一起。直到他们来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挂了吴哲褒教授的专家门诊,才惊觉原来藏在脑垂体里的小肿瘤,竟是近年来害得她天天打针吃药,还面容大变的“真凶”。

垂体瘤成糖尿病“隐形推手”

在瑞金医院垂体/泌乳素腺瘤诊治中心吴哲褒教授的专家门诊,新民晚报记者见到了术后三个月前来复诊的郝阿姨。

郝阿姨满脸欣喜地说:“我女儿说我现在好多了!以前总以为是年纪大了,脸变长、鼻子变大是自然现象,压根没想到这竟然是病啊。”随着肿瘤被成功切除,郝阿姨的血糖已完全恢复正常,她终于可以彻底告别降糖药物了。而且,随着骨骼重塑和软组织代谢逐渐恢复正常,因异常激素改变而形成的肢端肥大症面容,也将慢慢回归自然。

据家属回忆,郝阿姨近年逐渐出现了鼻翼增宽、手指粗大、声音低沉等症状,但大家都简单地将这些变化归咎于自然衰老。近一年来,还发现她的空腹血糖高达10mmol/L左右,服用降糖药物一年多,可血糖始终控制不佳。

去年11月,郝阿姨在瑞金医院的多学科会诊中终于找到了症结所在。检查发现,她的生长激素水平达4.029ng/ml,结合影像学检查发现的1.5*1.3cm的垂体占位,最终确诊为生长激素型垂体瘤。

吴哲褒教授一边向新民晚报记者展示郝阿姨的影像资料,一边严肃地说道:“看,就是这个垂体生长激素瘤,它就是悄悄释放异常激素的‘元凶’!这颗‘小炸弹’持续分泌超量生长激素,通过三重机制扰乱糖代谢。它会增强肝脏糖异生,抑制肌肉组织葡萄糖摄取,还会损害胰岛β细胞功能,最终导致特殊类型的继发性糖尿病。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小腺瘤、大危害’,也充分揭示了内分泌疾病诊治中‘拨开迷雾见真相’的重要性。”

当然,这类患者的血糖异常仅仅只是冰山一角。吴哲褒教授强调,过量生长激素会对全身造成系统性损害,约30%的患者会继发糖尿病,更有可能引发心血管病变、呼吸睡眠暂停等严重并发症。

数据显示,我国垂体瘤年发病率约7.5 – 15/10万,其中生长激素型占比约15%,但实际漏诊率可能更高。

精准手术破解代谢谜题

回忆起给郝阿姨做手术的那一天,吴哲褒教授介绍说,神经外科团队进行的这场手术堪称毫米级的“鞍区拆弹”。神经内镜经鼻入路建立的微创通道仅有鼻孔大小,医生需要在8 – 9厘米深度的术野中,沿着肿瘤假包膜完整地剥离病灶,同时还要小心翼翼地保留正常垂体并重建鞍底结构。

术后,患者的生长激素水平很快降至0.626ng/ml,达到了生化缓解标准(即<1.0ng/ml)。随着激素水平逐渐恢复正常,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显著改善,真正实现了“切除肿瘤即控糖”的良好疗效。

揭秘:垂体瘤如何搅乱血糖“天平”

吴教授(左)在为患者做手术

瑞金医院内分泌科专家解释道:“生长激素与胰岛素存在‘跷跷板效应’。”当异常激素分泌解除后,机体的胰岛素敏感性显著改善,受损的胰岛β细胞也获得了修复的机会。不过,该患者仍需持续进行监测,以防止因长期高激素状态可能造成的部分不可逆损伤。

该病例的成功诊治,充分凸显出多学科协作的重要性。瑞金医院垂体/泌乳素腺瘤诊治中心整合了神经外科、内分泌科、影像科等优势资源,建立了从筛查到康复的全流程管理体系。

吴哲褒教授提醒道:“约10%的难治性糖尿病存在可干预的继发因素。”当糖尿病患者合并进行性面容改变、关节痛、睡眠呼吸暂停等情况时,需警惕垂体瘤的可能。诊断时需进行OGTT联合生长激素检测,这是国际公认的“金标准”。

揭秘:垂体瘤如何搅乱血糖“天平”

吴教授在术中

对于治疗策略,专家给出了明确的建议:首选神经内镜微创手术,若为巨大腺瘤,可在术前使用生长抑素类似物缩小肿瘤;术后需建立终身随访机制,密切监测激素水平与代谢指标。

早筛早治改变疾病轨迹

在瑞金医院垂体瘤专病门诊,记者注意到,除了那些因血糖异常而辗转就诊的患者外,更多人是拿着自检清单主动前来就医。有人对照科普文章,怀疑自己“面容变丑”;有人因鞋码在两年内增涨了三码而心生警惕;还有年轻女性因月经紊乱合并高血压,最终排查出库欣病。

吴哲褒教授说,近年来,随着“面容改变可能是疾病”等健康知识的广泛普及,公众对垂体瘤的认知已经从“罕见”逐渐转向“可识别”。

瑞金医院垂体/泌乳素腺瘤诊治中心2024年接诊患者中,主动筛查就诊的比例较五年前提升了27%,其中以肢端肥大症(生长激素型垂体瘤)、库欣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型垂体瘤)表现者占比逾六成。

“许多患者是带着‘破案’的心态来的。” 吴哲褒教授说道,这类疾病就像“全身警报器”,早期识别能够避免多系统出现“连锁损伤”。这种转变的背后,是该中心数年来在科普领域的深耕细作。他们通过多媒体平台进行宣传,将专业的医学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警示信号。比如,“面容警报”:通过自拍对比,发现鼻唇肥厚、颧骨突出;“肢体信号”:戒指因指节增粗无法脱下、鞋码渐进性增大;“代谢预警”:难治性高血压/糖尿病合并特殊体貌改变;“功能提示”:育龄女性闭经溢乳、男性性功能骤降……等等。

这些融入日常生活的自检指南,让更多“潜伏”的垂体瘤现出原形。该中心近两年通过科普筛查发现的早期肢端肥大症患者中,42%首诊的原因竟是“因变丑而求医”。

吴哲褒教授表示,今后修订版的《中国肢端肥大症诊治指南》考虑一项重要更新:将“患者教育”单独提出,强调医患共同决策。

“医学的进步不仅体现在临床手术的技术上,更在于诊疗理念的革新。”吴教授说,当成功破解疾病密码时,改变的不仅是各种检测数值,更是患者的生活质量和人生轨迹。

本文通过郝阿姨的病例,揭示了垂体瘤与糖尿病之间的关联,介绍了垂体瘤导致糖尿病的机制、手术治疗方法以及早筛早治的重要性。强调了多学科协作和科普宣传在垂体瘤诊治中的关键作用,同时指出医学进步不仅体现在技术上,更在于诊疗理念的革新。

原创文章,作者:Dermot,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1758.html

(0)
DermotDermot
上一篇 2025年3月20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20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