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救援队于3月29日从北京出发,飞行3600多公里抵达缅甸仰光的过程,记录了队员们的准备、行程中的点滴,以及缅甸方面的迎接情况,还介绍了华裔志愿者的参与,最后队伍继续前往受灾严重地区。
央视网消息:3月29日,肩负着救援使命的中国救援队从北京出发,踏上了前往缅甸震区的征程。他们跨越3600多公里的距离,历经长时间的飞行,终于抵达了缅甸仰光。随行的总台记者用镜头和文字,忠实记录下了从北京到缅甸这一路的奔忙与坚持。
在首都国际机场的专机楼,一幅紧张而有序的画面呈现在眼前。记者身后,中国救援队的队员们整齐集结,他们的手边摆放着这一次即将带往缅甸的通讯设备。为了能够在第一时间向国内传来缅甸前方的最新消息,记者此次也是携带了多套先进的卫星通讯装备,比如比干、高通量卫星等,这些设备将成为连接灾区与外界的重要桥梁。
为了更好地应对灾区可能需要的徒步行进,队员们都做好了充分准备。他们很少拉着手提箱,取而代之的是重量达50多斤的背囊,这成了大家的标配装备。考虑到缅甸当地可能手机信号不好,队员们在飞机上刚刚安顿下来,就纷纷拿起手机跟家人通起了电话。电话那头,儿子对于爸爸此行救援的远途并没有多少概念,只是一个劲儿地问着爸爸什么时候能回来,那稚嫩的声音里满是对父亲的牵挂。唯有妻子一遍又一遍地说着注意安全,那温柔的话语中包含着无尽的担忧与关怀。接受采访的中国救援队队员表示,这是他第二次出国救援,第一次是在莫桑比克,而这一次面临的挑战还是很大的。目前人员的死亡数量也在持续上涨,这也是救援人员最担心的事情。
当飞机降落在仰光国际机场时,虽然队员们还没有下飞机,但是缅甸方面的工作人员以及热情的民众已经在飞机下迎接了。他们手中挥舞着缅甸和中国的国旗,那摇动的国旗传递着一份浓浓的胞波情谊,让人感受到中缅两国之间深厚的友好关系。
夜幕降临,经过一天的奔波,队员们来到了当地的一家华人餐馆,吃上了来到缅甸的第一顿饭——一顿简单的炒饭。虽然饭菜简单,但对于疲惫的队员们来说,却是难得的温暖与慰藉。
在整个救援过程中,随团的华裔志愿者们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忙前忙后,帮着大家解决网络问题,给大家做翻译。这些志愿者中最小的32岁,年龄最大的有50多岁,他们是在看到朋友圈里招募的消息后,六位华人一起报了名。志愿者字慧芬表示,他们的任务是翻译,要跟着救援人员一起上前线。她是第四代华侨了,在灾区里也有她的家人,她说缅甸人都盼着救援人员的到来。56岁的志愿者马兴国说:“我想尽一份力。我们都很期待我们中国的救援队过来帮忙,非常期待的。”缅甸政府工作人员也表示,非常感谢中国。中缅两国是邻国,有着特别的情谊,这一次,再次见证了什么是患难见真情。
当地时间29日晚上10时,队伍并没有因为一天的奔波而停下脚步,他们继续出发,乘坐大巴前往受灾严重地区。一天的劳累让有的队员在座位上很快睡着了,而有的队员还在为马上到来的救援做着详细的计划。这一夜,他们要疾驰着,开赴灾区,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救援的使命与担当。
本文详细记录了中国救援队奔赴缅甸震区的全过程,包括出发前的准备、行程中的情况、抵达后的迎接以及华裔志愿者的参与等。展现了中国救援队的专业与担当,中缅两国深厚的胞波情谊,以及各方为救援工作所做出的努力,体现了在灾难面前携手共进、共克时艰的精神。
原创文章,作者:Dermot,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88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