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2024年国内企业出海的趋势与现状,深入探讨了VC/PE机构在企业出海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面临的商机以及退出路径等问题,同时分析了企业出海的新特点和挑战。
在全球化的汹涌浪潮之下,国内企业正以坚定的步伐“出海”,积极争夺战略高地。根据商务部公布的数据,2024年中国全行业对外直接投资超过1.1万亿元人民币,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11.3%。“走出去”不仅成为众多企业极为关注的发展方向,也成为当前国内一级市场上不少VC/PE(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机构持续布局的重要领域。那么,在企业出海的过程中,创投机构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又蕴藏着怎样的商机呢?
企业出海现新趋势新特点
在2024年一级市场整体投资较为谨慎的大环境下,有一个赛道却被众多VC/PE机构视为难得的增量市场,那就是出海。“不出海、就出局”的口号,不仅让许多企业产生了强烈的危机感,也促使创投机构不得不将目光投向企业出海这一领域。
到底是哪些企业在出海,出海又呈现出怎样的趋势呢?近年开始关注企业出海方向的恒旭资本分析指出,近两年来,企业出海呈现出了一些新的趋势和特点。
一方面,从企业出海的市场来看,东南亚、中东、拉美等新兴市场成为了近年的热点地区。特别是东南亚和印度市场,经济增长迅速,消费市场潜力巨大。另一方面,出海方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从早期简单的产品出口和代工模式,逐渐向品牌化、生态化和数字化转变。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在海外建厂,进行本地化运营,并开展全渠道整合。
此外,企业出海的行业分布也更加多元化。新能源、智能汽车、消费科技、医疗健康等高附加值行业成为了出海的主力军。与此同时,这些赛道也受到了海内外投资人的高度关注。从出海产品的变化来看,正从低附加值产品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转型,例如新能源汽车、智能驾驶、人工智能(AI)芯片等。
恒旭资本合伙人朱家春表示:“当前全球供应链正经历从‘成本驱动’向‘安全驱动’的转变,区域化、近岸化、盟友化趋势日益明显。在此背景下,中国企业需加快供应链全球化备份及本土化升级,构建战略纵深。”
做企业出海背后的“赋能者”
在企业出海的过程中,创投机构成为了重要的“赋能者”。在近期恒旭资本召开的“恒友汇”出海主题活动上,恒旭资本董事长陆永涛介绍,在出海业务中,恒旭资本不仅关注短期财务回报,更注重与被投资企业的长期合作,助力其实现全球化发展目标。同时,恒旭资本通过收购新能源资产,获取“碳积分”,提升出海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除了给予资金支持,创投机构还能在企业出海过程中发挥资源整合的优势。朱家春表示,恒旭资本通过整合产业链资源、提供生态圈赋能,助力中国企业从“产品出海”向“品牌出海”转型,最终实现全球化品牌的高溢价与可持续发展。
而早在2016年就布局海外市场,并在海外设立本土化投资团队的众为资本,则将目光投向了跨境投资业务,为企业跨境并购提供“子弹”和智力支持。众为资本合伙人徐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众为资本在挖掘海外优质项目的同时,还与国内大型产业方合作进行跨境并购,利用自身海外团队优势寻找潜在优质资产,并与产业方一起整合运营资产,实现资产的增值。
境外项目并购退出更加通畅
在当前国内一级市场普遍面临退出难题的情况下,创投机构在掘金海外的同时,能否另辟退出路径呢?
受访人士均表示,海内外退出的方式无非是IPO、并购、股权转让,或者与企业设置分红与回购条款。但值得一提的是,境外的并购退出市场让项目的退出更加便利。“海外的并购市场比较成熟,即便项目不能独立IPO,产业方也不打算买过来,我们还可以把项目卖给其他的并购基金。”徐薇表示。
在投资已经出海或者准备出海的企业标的时,企业产品的“高附加值”成为投资机构重要的考量因素。徐薇表示,“我们投资出海企业时,首先要评估其产品和业务的竞争力,能否摆脱低价竞争的模式,通过提升产品竞争力来赢得海外客户的认可和溢价,这是企业在海外站稳脚跟的关键。”
除此以外,恒旭资本方面还提到,企业的市场适应能力、本地化运营能力,包括供应链、渠道和团队管理、品牌建设能力等,都是其关注的重点。
徐薇坦言,地缘政治因素对企业出海的影响日益凸显,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常常遭遇市场准入限制、监管风险等问题,这对企业的发展构成了较大阻碍。
徐薇建议,企业出海一定要合理规划进入不同国家市场的顺序。而对于有意进行跨境并购的产业方,除了考虑并购资金之外,更需要重视并购后的整合工作,尤其是文化融合。“可通过高管团队互派、加强与当地政府和企业沟通、尊重ESG标准等方式,减少文化差异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提升境外并购的成功率。”徐薇说。
本文详细阐述了2024年国内企业出海的新趋势和新特点,包括市场热点、出海方式、行业分布和产品转型等方面。同时,介绍了创投机构在企业出海过程中扮演的“赋能者”角色,以及境外项目并购退出的便利性。最后,指出企业出海面临的挑战,如地缘政治因素,并给出了相应的建议。整体呈现了企业出海这一领域的现状和发展态势,以及创投机构在其中的机遇与应对策略。
原创文章,作者:Dermot,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17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