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在社会救助方面的积极举措与显著成效。通过举行新闻发布会展现救助成果,阐述山东面对困难群众基数大、需求多元的情况,采用分层管理、分类施策的方式,实现救助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转变。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在广袤的齐鲁大地上,社会救助工作正发生着令人欣喜的变化,它正逐步从一份份“政策文件”,转化为千家万户能够切实感受到的温暖。3月18日,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了一场新闻发布会,会上着重介绍了山东在健全困难群众救助保障体系、兜牢民生底线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效。可以说,山东交出了一份令人振奋不已的民生答卷。
目前,全省分层分类的救助体系日益完善。数字化转型的推进,让救助服务变得更加精准。“物质 + 服务”的多维救助模式已经覆盖了33.4万人,临时救助也达到了14.2万人次。这一连串的数字背后,是山东以改革为突破口、用创新为救助工作赋能的生动实践,更充分彰显了山东在社会救助工作中“兜住底、兜准底、兜好底”的民生担当。
山东作为人口大省,困难群众的基数较大,而且他们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那么,如何避免救助工作出现“一刀切”的情况呢?山东给出了自己的答案,那就是分层管理、分类施策。山东通过进一步细化低收入人口的认定标准,将困难群众细致地划分为低保对象、特困人员、低保边缘家庭、刚性支出困难家庭等不同层级。并且,针对困难群众在医疗、教育、住房等方面的不同需求,实施专项帮扶措施。这使得救助工作从以往的“大水漫灌”,成功转向了“精准滴灌”。
以济宁市为例,济宁市将救助对象划分为“基本生活保障”“专项救助”“急难救助”三个梯度。在2024年,济宁市通过数据比对,精准地将3.3万人纳入救助范围,发放救助资金19.3亿元。这种做法实现了从“被动响应”到“主动发现”的重大转变。这种精准施策的梯度模式,不仅避免了救助资源的浪费,还充分确保了“应救尽救”的公平性。
阅读量:3.7W
山东省在社会救助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通过完善分层分类救助体系、推进数字化转型、实施“物质 + 服务”多维救助模式等举措,彰显了民生担当。面对困难群众基数大、需求多元的现状,山东采用分层管理、分类施策的方式,实现救助精准化,如济宁市的梯度救助模式就取得了良好效果,既避免资源浪费,又保障了救助公平性。
原创文章,作者:Edelin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21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