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岁的电焊工黄保清,自1996年起白天工作,晚上义务传授中国式摔跤,29年来带出400多名徒弟,推动其成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文中还介绍了他的教学情况、学员的变化以及他为传承中国式摔跤所做的努力。
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位令人敬佩的人物——今年56岁的黄保清。他不仅是一名兢兢业业的电焊工,更是一位对中国式摔跤怀揣着炽热热爱的人。从1996年开始,直至如今,他始终保持着一种令人动容的坚持:白天,他在工厂的岗位上辛勤劳作,挥洒汗水;到了晚上,他便化身为中国式摔跤的义务传授者,将自己所掌握的技艺毫无保留地教给学员们。
这一坚持,便是漫长的29年。在这29年的时光里,黄保清就像一位辛勤的园丁,精心培育着中国式摔跤的幼苗。他一共带出了400多名徒弟,每一名徒弟都承载着他的期望和心血。而且,他还凭借着自己的不懈努力,将极具中华武术精神的中国式摔跤,成功推动成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今,这位被大家亲切称为“摔跤爸爸”的黄保清,依旧在默默奉献着自己的力量,持续培养着一个个中国式摔跤的传承者。
画面中,黄保清正带领着学员们认真练习中国式摔跤。
在中国式摔跤的训练场上,拜师的学员总是络绎不绝。“注意动作到位!坚持住,再来一组!”3月19日晚上8点,李沧区沧口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二楼的一间教室内,灯火如白昼般明亮。时不时地,还会传出脚跺地面发出的闷响,以及黄保清那洪亮且充满力量的指导声。此时,56岁的中国式摔跤师傅黄保清正全神贯注地给小学员们上课。
在这个100多平方米的房间内,近20个小学员们整齐间隔站好。他们按照黄保清的指导,一次次重复着摔跤动作。并且,还对照着教室一侧满墙的镜子,仔细地纠正着动作的规范和精度。这些小学员们年龄参差不齐,大的有十几岁,小的才六七岁。尽管训练强度比较大,他们的额头上已经沁出了汗珠,但大家都咬紧嘴唇,顽强地坚持着,这种吃苦的精神和坚韧的毅力着实令人赞赏。
黄保清依旧带领着学员们专注地练习中国式摔跤。
看着训练场里6岁的儿子米特刻苦训练的模样,学员妈妈逯航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在这些学员里,米特是年龄最小的一个,他还在幼儿园读大班。别看他个头不高、体型偏瘦,但是做起动作来却十分规范有力。逯女士作为一名医生,她告诉记者,以前孩子身材瘦小,吃饭也不太好。为了增强孩子的体质,她想了很多办法,但收效甚微。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带的医学实习生向她介绍了中国式摔跤,逯女士便慕名带着孩子赶来拜师,让孩子开始练习中国式摔跤。
经过一年多的刻苦训练,小米特如今身体变得结实了许多,性格上也变得自信起来。他有毅力、能吃苦,在2024年青岛市举办的中国式摔跤比赛上,小米特第一次参赛就一举拿到了儿童组20公斤级的冠军。这一成绩让逯女士更加坚定了让孩子继续学习中国式摔跤的想法,她感慨地说:“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非常值得一代代传承下去,弘扬中华武术精神。”
黄保清依然耐心地带领学员们练习中国式摔跤。
记者在现场采访时了解到,很多家长都抱着和逯女士同样的想法,他们也为此愿意不辞辛苦地带着孩子坚持练习。学员家长马先生介绍说,来跟着黄保清练习中国式摔跤的孩子来自岛城各地。距离稍远的有从胶州、城阳、市南赶来练习的,其中还有不少女孩,甚至还有一对读小学的双胞胎姐妹。马先生还说:“家长们都很佩服黄师傅,他从小就练习中国式摔跤,到现在已经40多年了,在圈子里很出名,而且一直在坚持免费教学。”
回顾黄保清29年的义务教学之路,他带出了400多名徒弟,这背后是无数的付出和坚持。据了解,1969年出生的黄保清是李沧区沧口街道振华苑社区居民。1982年,黄保清读小学时,经常看到有人聚集在村口的卖场摔跤,渐渐地,他便喜欢上了中国式摔跤。他回忆说:“那时候我个头不高,怕别人欺负我,就练习摔跤强壮自己,练了两年后拜师王忠智老师傅,开始了系统的练习,一直到现在,越练越爱,成为一辈子钟爱的事业。”1986年,他初中毕业后进入青岛钢厂工作,成为一名电焊工。尽管工作十分劳累,但他练习摔跤从未间断过。
黄保清依旧带着学员们认真练习中国式摔跤。
“到了1996年,我出师了,开始带徒弟,以练代教,白天在工厂干活,晚上教大家练习摔跤,29年来带出了400多名徒弟了。”黄保清说道。2015年青岛钢厂搬迁时,由于割舍不掉自己带的徒弟们,他自愿从厂里买断工龄,坚持义务教授中国式摔跤。后来,黄保清又在附近一家机械厂找到了工作,继续干电焊工。他笑着说:“工资高不高的无所谓,只要别影响我教孩子们练习中国式摔跤就行。”
白天,黄保清在工厂干电焊;晚上,他便义务传授中国式摔跤。
记者看到,训练教室的一侧,摆满了各种训练器材,厚厚的摔跤垫摞得有一人高。墙上挂满了学员参加比赛获奖的照片,橱柜上一座座奖杯见证了黄保清和学员们辛苦的付出。黄保清告诉记者:“现在的训练条件比以前好太多了,这得感谢沧口街道的大力支持。”他最开始义务教授学员练习中国式摔跤的场地,是在大村庄河边一处树林中的空地上。那里冬天冷、夏天热,蚊虫还很多。为了驱蚊,大家买来蚊香,却被蚊香的烟气熏得头疼。即便条件如此艰苦,慕名而来的学员仍络绎不绝,每次训练时,小小的场地内挤满了20多个学员。
为了让孩子们练好摔跤,黄保清自掏腰包采买各种训练器材。没钱了,他就找来钢管等废料自己焊制器材。他介绍说:“这些年投入的钱何止十万八万块钱,但看着孩子们不断成长进步,我感到很骄傲自豪,也愿意为这份梦想买单。”除了节假日外,他义务教授中国式摔跤的29年来,几乎每天不休。平时训练、外出比赛等占用了他大量的时间、精力、财力,但家人十分支持他。
“把中国式摔跤传承下去,我愿意干一辈子”,这是黄保清内心坚定的信念。一直默默奉献的黄保清,在2018年迎来了人生的转机。那一年,他受邀参加了中央电视台《开门大吉》栏目,自己义务教学的故事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沧口街道主动联系到他,在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免费提供了场地,让孩子们有了条件很好的训练室。
黄保清介绍说,中国式摔跤博大精深,相比于柔道等竞技项目来说,中国式摔跤没有绞技,对队员的保护性强,讲究技战术、力量、体能的配合。他说:“中国式摔跤大动作三十六,小技巧赛牛毛,入、踢、崴、拿、揣等动作要领组合很多。”这些年来,为了传承中国式摔跤,他成立了李沧区摔跤协会,创建了青岛市唯一一家纯粹的中国式摔跤馆,还推动中国式摔跤在2024年成为李沧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黄保清展示着多年来获得的部分奖杯。
他的这份长久付出,学员家长们都看在眼里,多次劝他适当收取费用减轻自己的负担,可黄保清都婉拒了。直到2019年,黄保清为了增加训练器材的种类,让孩子们训练更加科学,才象征性地对学员收一点训练费。他说:“一个孩子一个月100块钱,一个月至少20次训练,一次训练两个小时,算下来一次训练才5块钱,其实这些钱最后也都花在孩子们身上了。”
“跟着我学摔跤的孩子们也都很争气,有很多走上体育专业道路,在很多比赛中,这些孩子们拿过的奖牌得有数百枚了,省市级冠军奖牌也有上百个。”黄保清欣慰地说。如今他更关注的是带着孩子们对中国式摔跤启蒙,把中国式摔跤传承下去,这是他愿意干一辈子的事业。
56岁的电焊工黄保清29年如一日,白天工作,晚上义务传授中国式摔跤,带出400多名徒弟,并推动其成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他的坚持不仅让众多学员受益,身体素质和精神面貌得到提升,还为中国式摔跤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黄保清这种无私奉献、坚守梦想的精神令人敬佩。本文总结
原创文章,作者:modesty,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24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