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AI“复活”亲人这一热点现象展开,介绍了其在电商平台的兴起、技术原理、不同人群的看法,同时分析了该技术面临的伦理和法律挑战以及应对措施。
清明节前夕,浙江嘉兴的朱女士在某电商平台找到一家商家。她怀着对逝去母亲的深深思念,提供了母亲的照片以及一些相关信息,委托商家运用AI技术制作视频,让去世多年的母亲“复活”。当视频呈现在她眼前时,母亲那熟悉的容貌再次出现在她的视线里,并且视频中的母亲还对她说着鼓励的话语。尽管这仅仅是一个虚拟的视频,但却让朱女士感受到了久违的温暖。
今年清明节期间,利用AI技术“复活”亲人这一话题再度引发了社会的广泛热议。记者通过调查发现,在多个电商平台上,只要输入AI“复活”的关键词,就能搜索到大量与之相关的商家和方案。消费者仅需提供一张照片和一些文字信息,就能让照片中的人动起来,不仅可以开口说话,甚至还能复活原声。而这些服务的售价从几元、几十元到上百元不等。
清华大学国家信息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清华大学计算机系人工智能通识教育(AIGE)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东介绍,AI“复活”实际上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模拟生成逝者数字形象的一种应用。这项技术的初衷是为了帮助人们缅怀和纪念亲人,通过模拟生成数字形象,实现逝者音容的再现,从而满足人们与逝去亲人再次见面的渴望,为人们提供一种具象的追忆方式。
然而,王东也指出,在这项技术充满温情的背后,也隐藏着诸多争议,甚至可能会带来隐私泄露和侵权的风险。所以,对技术应用和人机边界的把握始终是关键所在,相关部门需要加强监管,以避免技术被滥用。
逝者家人看法不一
不久前,山东青岛市的刘女士因为对已去世奶奶的深切思念,提供了奶奶的照片和生前的一段语音,尝试进行AI“复活”。令她没想到的是,她收获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温暖重逢。视频中,奶奶那熟悉的声音在她耳边响起,就仿佛奶奶还在她身边一样。刘女士表示:“有人可能认为这是一种虚假的安慰,会让人沉迷于过去无法自拔。但是,正是因为分别如此痛苦,才需要一些安慰和情感寄托来帮助我们更好地走下去。”不过,她也认为,虽然AI“复活”视频能让人在情感上得到一定满足,但真正的治愈还是来自内心深处的自我修复过程,而不是外部手段的介入。
与此同时,河北衡水市的于先生和来自山西临汾市的郭女士均表示,出于对逝去亲人的尊重和传统观念,他们不会选择用AI“复活”亲人。但他们对这种做法表示理解,因为AI“复活”能为生者带来心灵慰藉,重振生活信心,让思念有处表达,发挥了技术的积极作用。他们还提醒大家应理性看待这项技术,既要珍惜它带来的正面影响,也要警惕潜在风险。
六六(化名)是一名AI技术爱好者。在近两年的时间里,他利用AI帮上千人“复活”了亲人。他介绍说,输入一张已逝亲人的照片和一段生前的录音,不但可以让照片动起来,还能模拟亲人的声音和语气讲话。如果生前的视频资料更丰富,还可以定制亲人的“数字人”。他希望能发挥技术的正面作用,用这种方式更好地疗愈有需要的普通人。
人工智能专家、中国电子商务专家服务中心副主任郭涛表示,“AI复活亲人”现象的兴起,是技术、心理需求与社会趋势共同推动的结果。在技术层面,深度学习、NLP和GANs等AI技术的成熟,使语音、外貌和对话模拟成为可能,而且商业化服务价格低至几元,从而形成了情感消费市场。从心理层面来看,人类对亲情延续的渴望,尤其是在丧失亲人后所遭受的心理创伤,促使技术成为情感代偿工具,帮助生者缓解思念之苦。在社会趋势方面,殡葬行业引入AI数字人服务,电商平台推出低价套餐,加速了技术的普及。这一现象既满足了人们对科技进步的好奇,也探索了生命、记忆与情感之间的深厚联系。
郭涛还提到,在此情况下,用户心理呈现出显著的双面性。从积极方面来看,技术为丧亲者提供了“未竟对话”的情感出口;但从消极方面来说,部分用户会陷入“虚拟依赖症”,过度沉溺于虚拟互动导致现实社交障碍,更有不法分子利用AI伪造亲人影像实施诈骗。这种心理本质上是人类对亲情延续的本能渴望,但也暗藏着逃避现实、混淆虚实的风险,需要警惕技术从“情感桥梁”异化为“心理牢笼”。
商家:“AI复活亲人”成生意
当前,一些殡葬服务公司正抓住“AI创造性内容”的风口,把对逝者的爱和怀念转化为数字产品,使家属能够与逝去亲人的数字化形象进行对话,帮助他们在悲痛中找到一丝安慰。多地陵园也引入了AI技术“复活”逝者,让亲属能够与AI数字亲人实现实时对话。
电商平台上的AI“复活”产品服务和商家(图片来源于网络截图)
在多个电商平台和社交平台上,AI“复活”已经形成了一门生意。记者以AI“复活”为关键词在电商平台进行搜索后发现,部分商家展示了多种“AI复活亲人”产品,包括图片、视频等,价格在几元、几十元到上百元不等。据商家介绍,消费者只需提供一张照片即可,对于视频语音,既可以由客户提供,也可以由商家提供。一些商家还出售“AI制作代复活亲人视频教程”,或者备注“收徒”,并标明了“短视频新赛道轻松火爆全平台副业项目”等字眼。
记者还发现,在一些短视频平台也出现了类似服务。在一些AI“复活”内容和商家视频下面,不少网友留言表示愿意花钱购买这项服务,并纷纷下单。
有AI“复活”教程被售卖(图片来源于网络截图)
王东介绍,AI“复活”亲人背后的技术原理主要归结为两点,一是个性特征提取,二是生成式音视频模型。如果要让亲人和人对话,那就需要应用语音识别和语言理解能力,这种能力目前已经比较成熟,特别是多模态大模型技术的发展让这种对话能力变得越来越强大。
郭涛介绍,当前新技术路径按复杂度与成本分为三级:基础层利用AI开源工具实现照片动态化,收费几十元甚至低于10元,但效果生硬;进阶层结合语音克隆(需60秒以上音频)与虚拟形象驱动,收费500 – 2000元,可实现简单对话;高级层依托大模型训练构建数字人交互系统,需1分钟视频及生活语料,收费超万元,能模拟逝者“记忆”并进行深度互动。不同层级技术的成熟度与成本差异,形成了从基础到高阶的服务矩阵。
科技博主黄海峰说,目前,虽然AI“复活”在语音合成上可打造高度逼真自然的声音,图像生成可呈现逼真的动态人物形象,对话交互能模拟特定人物语言风格对话,但在复杂逻辑和深度知识上尚存不足。合适的深度学习算法只是起点,还需要专业团队进行针对性调优。
专家:面临伦理和法律双重挑战
据此前媒体报道,一些网络博主使用AI技术“复活”逝世明星的做法引发了争议。郭涛表示,AI“复活”现象带来了伦理和法律的双重挑战。在伦理方面,未经授权的“复活”可能侵犯逝者人格权,尤其是公众人物容易被滥用。此外,虚拟形象与逝者真实意志的冲突,可能模糊生死界限,引发身份认同问题。在法律方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九百九十四条规定,擅自使用死者肖像需近亲属同意,否则需承担民事责任。传播平台也需对侵权内容承担连带责任,但当前标注规范执行不足。同时,构建数字人涉及大量敏感信息,存在泄露风险,且用户与数字人交互产生的行为数据可能被不当利用。
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嘉潍律师事务所赵占领律师表示,AI“复活”主要涉及到民法典所规定的肖像权以及声音相关的权益,未经其法定继承人的同意,不能使用AI软件或其他方式去合成其肖像或声音,否则构成侵权。此外,平台商家未经他人同意将他人的AI“复活”资料案例,作为展示宣传使用,同样构成侵权。
赵占领还指出,使用AI合成的图片或视频进行诈骗,还涉及刑事犯罪。对于这种情况,一般受众和用户可能很难辨别真假,因此群众更需警惕和防范,如遇到类似借款等请求,一定要通过可靠的方式进行核实验证。
王东认为,AI“复活”亲人展现了AI技术的强大,也是AI技术正面应用的一个典范。然而,同样的技术如果不当使用,可能会带来极大风险。首先,有不法分子可能会用虚假生成的音视频进行勒索、诈骗,会给受害人带来经济损失。例如,2020年,一家英国能源公司的CEO被虚假电话欺骗,他当时以为是在和德国母公司的老板在通话,但对方其实是用了声音转换技术变了声音的骗子。这通电话让这位CEO被骗转账22万欧元。
其次,虚假音视频也会侵犯个人隐私,损害个人名誉。之前有报道称韩国多个女性公众人物的脸部被替换到色情视频上,这些视频被广泛传播,导致受害者遭受严重的心理伤害和名誉损失。这类虚假视频不仅侵犯了个人隐私,还会对受害者的生活和职业生涯造成巨大冲击。此外,虚假音视频的传播还可能引起社会混乱。比如有人伪造公众人物的讲话视频,传播不实消息,引发混乱与恐慌。
应对虚假音视频泛滥之策
王东表示,伪造音视频资料对人来说很难判断真假,但也并非无迹可循。最有希望的方式是用AI对抗AI,用人工智能技术来检测音视频的真实性。例如,可以通过识别图像或音频在细节上的失真来判断视频是否合成。比如,清华大学和北京邮电大学合作的一项鉴伪工作,通过考察音频和视频的同步性(如嘴唇和声音是否匹配),也可以将一些伪造视频检测出来。面对虚假音视频的泛滥成灾,多个科技公司和研究机构正在研发和推广鉴伪技术。
王东称,除了技术手段,加强公众对虚假信息的认识也很重要,要提醒公众不要盲目相信网络上的视频和音频信息。此外,防范音视频伪造不只是技术上的问题,也需要法律约束。比如,多个国家(包括我国)已经强制要求对AI生成的内容做明确标识,严惩使用音视频合成技术进行犯罪活动的人。只有将合成音视频的非法使用变成高压线,才能杜绝滥用现象。
郭涛认为,目前,具身智能、情感智能等相关技术还不成熟,未来随着相关技术的成熟,或许将实现数字人永生,以数字人的形式生活在元宇宙里面。因此,需通过法律规制、行业自律和技术伦理标准协同治理,确保技术应用符合伦理道德和法律规范。
赵占领表示,技术本身并无善恶之分,关键在于使用它的人。在实际操作中,一些商家或个人打着情感慰藉的幌子,未经逝者亲属允许,擅自利用这一技术,甚至将生成的影像和声音用于商业活动。这不仅是对逝者的不尊重,更是对亲属情感的二次伤害。必须明确的是,无论是“复活”亲人还是“复活”明星,AI应用应当遵循一定的伦理,严守法律红线,不能侵害他人的合法权益,不能用于违法或者犯罪活动。
此外,赵占领还强调,AI“复活”逝者是把双刃剑,需审慎使用。这项技术虽能弥补情感缺憾,但也可能加深离别之痛。因此应明确技术边界,尊重逝者与亲属的权益。从促进市场规范发展的立场看,监管部门也需要及早研判,拟定合理标准,督促商家有序经营,保护数据安全,避免技术滥用,确保AI“复活”逝者技术能够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健康发展。
本文深入探讨了AI“复活”亲人这一现象,它在满足人们情感需求、带来心灵慰藉的同时,也形成了相关商业市场。然而,该技术面临着伦理和法律的双重挑战,存在隐私泄露、侵权、诈骗等风险。应对这些问题需要综合运用技术检测、加强公众认知和法律约束等手段,确保技术在合法合规、符合伦理道德的框架内健康发展。
原创文章,作者:Seren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125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