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两会期间政协委员“成立国家遗嘱库”的提案展开,分析了该提案备受关注的原因,阐述了立遗嘱需求增长背后的社会因素,介绍了立遗嘱过程中的温情服务,最后指出此提案引发的讨论是一堂必要的生死教育课。
在近期两会召开期间,政协委员提出的“成立国家遗嘱库”这一提案持续受到高度关注,在各大网络平台上引发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该提案明确指出,国家遗嘱库应当成为老年人处理身后事的关键依靠。这一举措意义重大,一方面能够显著提高法院处理相关财产纠纷案件的效率,避免因繁琐的纠纷处理程序浪费大量的时间和司法资源;另一方面,还能有效减少因财产分割问题而引发的家庭矛盾,维护家庭关系的和谐稳定。此提案一经提出,便得到了众多民众的响应和支持。
那么,“成立国家遗嘱库”的提案为何会如此备受瞩目呢?其背后反映的是社会上日益增长却常常被忽视的强烈需求。根据中华遗嘱库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年底,该遗嘱库已经为近50人次提供了遗嘱咨询服务,并登记保管了30余份遗嘱。浙江遗嘱库的数据更是清晰地表明,从2016年到2023年年底,遗嘱咨询人数增长了近9倍。值得注意的是,立遗嘱不再仅仅是老年人的专属行为,中青年人群的遗嘱咨询数量和保管数量都实现了数倍的增长。这一现象充分说明,立遗嘱的观念正在逐渐深入人心,不同年龄段的人群都开始重视对自己身后财产的规划。
回顾过去,由于家庭财富积累较少,人们往往无需刻意进行财产规划和分配。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许多家庭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一定的财富积累。有了财富,自然就伴生出“身后”财产分割的需求。与此同时,人口高龄化现象日益严重,家庭结构也变得更加多元化。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的遗产分配逻辑已经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新变化,如何做好遗产分配以维护家庭稳定,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这也体现了人们对生活确定性的主动追求,希望通过合理的财产规划来保障家人的未来生活。
更为根本的原因是社会观念的不断进步。近年来,人们的法律意识逐步增强,社会观念也更加开放。大家不再忌讳谈论生死,不再将其视为“不吉利”的话题,而是更愿意将立遗嘱理解为一种未雨绸缪的行为,看作是自己写给至亲至爱的“最后一封信”。通过立遗嘱,人们可以对自己的身后事作出更明确的安排,对自己的生命旅程进行更自觉的规划。当一个人能够更加坦然地面对生命的终章时,他必然会更加珍视当下的生活。将对未来的担忧和期待都融入到这份规划中,人们就能以更清醒、更热烈的态度去面对生活。
虽然用法律用语写就的遗嘱可能在形式上显得冰冷,但立遗嘱这件事本身却充满了温情。在浙江遗嘱库,工作人员在被继承人立遗嘱之前,都会详细询问其家庭情况。理清复杂的家庭和情感关系,不仅是确保遗嘱严谨性的必要条件,更能解开当事人长久以来的心结。此外,遗嘱库还为立遗嘱人提供了“情感录像”拍摄和“幸福留言卡”书写等“配套”服务。这些服务充满了温情和周全,让立遗嘱人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写下对家人的嘱托和牵挂,留下无尽的爱与祝福。可以说,立遗嘱的过程是与自我、家人、社会的一场坦诚对话。
需要指出的是,“成立国家遗嘱库”还需要经过严谨的论证等一系列过程,也许无法在短期内落地实施。但由此引发的社会关注和讨论却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我们去关注和呵护。可以说,这是一堂必要的生死教育课。如今,“立遗嘱”正变得越来越日常化,甚至不少年轻人开始将社交账号等虚拟财产纳入分配清单,“数字化遗产”这一新概念也逐渐进入大众视野。然而,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立遗嘱相关的知识和思想认知仍然是亟需补上的一块拼图。相信随着对这个话题的公共讨论越来越平常,将有更多的人能够收获相关知识的普及,从而启发他们重新思考生命的意义,重塑对死亡的认知,学着超越恐惧,拥抱未知,以更豁达、更理性的态度去面对生死。
本文围绕两会“成立国家遗嘱库”提案展开,分析了其受关注原因,包括社会需求增长、财富积累、观念转变等。阐述了立遗嘱的意义和温情,虽提案落地尚需时日,但引发的讨论是必要的生死教育课,能让人们重思生命意义,理性面对生死。
原创文章,作者:modesty,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26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