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报道》发布的酱油产品测评报告展开,该报告检测了13款标榜“零添加”的酱油,发现部分产品检出镉和总砷,其中千禾味业的一款产品镉含量受关注,引发舆论争议和市场震荡,还涉及企业回应、监管动态等内容。
近期,一则由《消费者报道》发布的酱油产品测评报告,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市场和消费者群体中引发了广泛且强烈的关注。
据这份报告详细披露,今年3月,《消费者报道》特意委托了具有权威性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对市面上13款声称“零添加”的酱油进行了严格检测。此次检测重点聚焦在总砷和镉这两项关键指标上。经过严谨的检测流程,结果令人意外。在这13款样品当中,有12款被检测出含有镉元素,其含量处于0.00572至0.110mg/kg的区间范围;另外有7款样品被检测出含有总砷,含量在0.00606至0.102mg/kg之间。
具体来看,千禾味业(股票代码:603027.SH)旗下的“千禾御藏本酿380天酱油”被检测出镉含量为0.0110mg/kg。而在所有受检产品中,仅有味事达头道鲜特级酿造酱油幸运地未被检测出镉和总砷。
我们都知道,镉是一种人体非必需且具有毒性的重金属元素。如果人体长期大量摄入含有镉的食物,很可能会对健康构成潜在的风险。虽然此次检测出来的数值并没有超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2 – 2022)所规定的总砷限值0.5mg/kg,而且该标准目前尚未对酱油中镉的含量设定明确的限制,但这一事件依然在消费者群体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在3月20日,“千禾0酱油是否误导消费者”这一话题迅速冲上了社交平台的热搜榜。舆论的焦点高度集中在“零添加”标签的真实性问题上,消费者们纷纷表达了对这一标签的质疑和担忧。
千禾味业深夜回应:微量镉来自原料
面对不断发酵的质疑声浪,在3月21日凌晨,千禾味业通过其官方微博紧急发布了一份《关于媒体报道酱油产品检出“镉”以及千禾0与零添加相关情况与消费者的沟通说明》。
在这份声明中,千禾味业明确指出,“千禾御藏本酿380天酱油”的配料主要包括水、非转基因黄豆、小麦和食用盐,并没有从外部额外添加任何食品添加剂或者化学剂。而检测中发现的微量镉元素,是源自天然的原料。公司还进一步解释道,根据GB 2762标准,原料镉的限量分别为:大豆≤0.2mg/kg,小麦≤0.1mg/kg,食用盐≤0.5mg/kg。经过严格的检测和把控,千禾味业所使用的原料均完全符合这些标准要求。
针对“千禾0”商标所引发的争议,千禾味业也给出了明确的回应。公司表示,“千禾0”商标是公司合法注册的标识,其主要用途是为了区分“零添加”系列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公司严格遵守规定,严禁使用任何食品添加剂,并不存在误导消费者的意图。同时,公司强调,此次检测出来的镉含量0.0110mg/kg远远低于鱼类调味品(0.1mg/kg)等类似标准的限值。此外,千禾味业也坦诚地承认,前期在与消费者的沟通方面存在不足,这才导致了一些误解的产生。为此,公司表示将常态化邀请消费者对生产过程进行监督,以此来消除消费者心中的疑虑。
市场震荡:市值蒸发9.5亿
这一事件迅速在资本市场上引起了连锁反应。据界面新闻的报道,从3月17日开始,千禾味业的股价便开启了连续四日的下跌模式。经过这四天的下跌,累计跌幅达到了7.3%,公司的市值也因此蒸发了大约9.5亿元。在3月21日开盘时,该股的股价下跌了2.54%,报11.5元/股,在盘中跌幅更是一度超过了5%。这一系列的数据充分显示出市场对于食品安全话题的高度敏感性。
此事不仅仅在市场上引起了震动,也引起了监管部门的密切关注。据大皖新闻报道,千禾味业所在地的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表示,已经知悉了这一事件,目前“正在研究,之后应该会有一个处理结果”,不过具体的进展情况目前尚未公布。
与此同时,其他参与此次检测的品牌也纷纷做出了回应。据时代周报报道,金龙鱼、海天等品牌的客服均明确表示,自家的产品完全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并且都已经通过了相关的质检。
业内的专业人士指出,原料中的镉元素大多是源自土壤和水,以现有的工艺水平,很难将其完全去除。部分大豆对镉的吸收率甚至能够高达70%。此次事件也暴露出了“零添加”标签所面临的信任危机,消费者对于溢价产品的期望与实际的检测结果之间形成了明显的落差。
千禾味业成立于1996年,总部位于四川眉山,在2016年成功在上交所上市。在2022年海天“双标”事件发生之后,“零添加”概念为千禾味业的业绩增长起到了有力的助推作用。在2023年,公司的营收达到了32.07亿元,同比增长了31.6%,归母净利润为5.3亿元。然而,从2024年三季报的数据来看,公司的营收为22.88亿元,同比下降了1.85%;归母净利润为3.52亿元,同比下降了9.19%,这也显示出公司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
目前,千禾味业的相关产品仍然在正常销售,并且截至目前,公司尚未收到因镉含量问题而引发的质量投诉。不过,这一事件的后续发展情况,还需要市场监管部门的进一步介入和公众的持续监督,才能够逐渐明朗化。
本文围绕《消费者报道》的酱油测评报告展开,该报告检测出部分“零添加”酱油含镉和总砷,千禾味业一款产品镉含量受关注引发舆论质疑。千禾味业深夜回应称微量镉源于原料,且原料符合标准,“千禾0”商标不存在误导。事件导致千禾味业市值蒸发9.5亿,引发监管关注,其他受检品牌也做出回应。业内指出“零添加”标签存在信任危机,千禾味业虽此前因“零添加”概念业绩增长,但如今面临市场竞争压力。目前产品正常销售,事件后续发展有待市场监管与公众监督。
原创文章,作者:Isaiah,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27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