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青岛驾培行业展开,介绍了过去驾培行业存在诸多消费问题,如跑路失联、退费无门等,为解决这些乱象,青岛推出“先培后付、计时支付”模式及“青学驾”平台,阐述了该模式的运行方式、给学员和驾校带来的积极影响,以及推广过程中的困难与成果,最后指出解决驾培市场乱象还需多部门协作,并提及下一步计划。
曾经,在青岛市运输事业发展中心机动车驾驶员培训处,工作人员纪露每天上班都会被如雪花般纷至沓来的投诉件所困扰。她的日常工作便是处理驾校服务方面的投诉。“投诉实在太多了,特别是在2023年以前,青岛全市对驾培行业的投诉一年能达到上万起,其中退费类投诉更是高居榜首,占比高达80%。”纪露无奈地说道。像跑路失联、退费无门、二次收费、隐形消费以及高额补考费等问题,都是投诉的重灾区。
交通运输部门由于没有强制执行权,对驾校的收费行为难以进行刚性约束。那么,驾校的这些消费“杂症”该如何解决呢?青岛市交通运输局运输管理处处长巩恩厚给出了答案。“为了治理驾培行业的乱象,我们于2022年11月在莱西市率先推出了‘先培后付、计时支付’模式。经过不断地完善和优化,从第二年5月开始,该模式面向全市进行推广。”巩恩厚一边说着,一边打开手机展示,“你看,我们还专门为‘先培后付、计时支付’模式开发了管理服务一体化平台——‘青学驾’。在这个平台上,学员可以像在网上购物一样,在线进行比质、比价、报名、交费、签订培训合同、转退学以及退费等操作。学费会通过平台由第三方银行进行存管,学员每完成一次课程,经过人脸识别验证并对驾校和教练员进行评价后再付费,整个过程既安全又便捷。”
在青岛市市北区镇平一路的一处驾校里,记者看到不少学员正跟着教练员有条不紊地进行科目三的练习。学员艾靖姗刚刚结束自己的培训课程,她与随车教练员依次通过人脸识别验证后才走下了车。
“不光下车要刷脸,上车同样要刷脸。通过人脸打卡,能够对教练员形成有效的约束,确保他们在同一时间段只服务我一个人。”艾靖姗熟练地拿起手机登录“青学驾”微信公众号,准备为本次课程付费,“‘先培后付、计时支付’模式真的特别好,学费都存放在我的个人银行账户中,我只需要根据学时来付费就行。这让我花钱花得明白,也花得安心。”
和艾靖姗一样,目前青岛累计已有20多万名学员在“青学驾”平台上报名学车,而且满意度都非常高。纪露表示:“自‘先培后付、计时支付’模式推行以来,纠纷投诉量大幅下降。与同期的预收费模式相比,退费类纠纷投诉量降低了90%。”
截至目前,青岛现有的140余所驾校已经全部上线了“青学驾”平台,实现了“先培后付、计时支付”模式的统一执行。然而,“别看现在驾校都用上了‘青学驾’,在推广的时候可是困难重重。”为推广“青学驾”,青岛市运输事业发展中心机动车驾驶员培训处处长刘长良这两年没少操心。“我们到驾校做推广工作时经常会受气,一方面驾校认为资金流受到了限制,另一方面挂靠教练员觉得没了来钱的门路。”
不过,功夫不负有心人。刘长良和同事们花了2年多的时间,跑遍了青岛大大小小的驾校。他们经过大量的调研,不断地做工作,终于成功地将全市的驾校都引入到了平台上。随着青岛交通运输部门对“先培后付、计时支付”模式的大力推广,这种新模式逐渐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甚至原先的一些反对者也渐渐转变态度,成为了赞同者。
去年8月,青岛市运输事业发展中心机动车驾驶员培训处副处长耿松亮接到了一通感谢电话。电话那头说道:“多亏了‘先培后付’模式的推行,要不然我们驾校就倒闭了。”耿松亮一头雾水,细问之下才知道,来电的是当年激烈反对“先培后付”模式的红运驾校负责人。原来,这所驾校90%以上的教练员是挂靠的个体户,招生靠教练自带资源,学员学费直接进教练员腰包。当时由于教练员跳槽,还引发过不少退费纠纷。自从他们尝试了“先培后付、计时支付”模式后,不仅一改昔日的乱象,整个驾校也呈现出了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巩恩厚表示:“具体问题要具体看待,‘先培后付’模式并不能包治百病。要解决驾培市场的乱象,除了需要交通运输部门努力之外,还需要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各司其职,一起发力。”下一步,青岛市交通运输局还计划引入智慧化分析监管系统,搭建起驾校培训经营的立体化监测模型,打造更加高效的行业生态,让驾培消费“杂症”无处遁形。
青岛驾培行业曾经面临诸多消费问题,通过推出“先培后付、计时支付”模式及“青学驾”平台,有效降低了纠纷投诉量,提高了学员满意度,虽然推广过程困难,但取得了良好成效,同时指出解决驾培市场乱象需多部门协作,并提及下一步打造高效行业生态的计划。
原创文章,作者:modesty,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30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