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公安部联合公布的《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办法》展开,介绍了办法的施行时间、基本要求、处理规则、安全规范、监管职责等内容,并对如何处理发展与安全的关系以及针对强制刷脸的规定进行了解读。
近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与公安部联合发布了《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该办法将于2025年6月1日正式施行。值得一提的是,这是国家层面针对人脸识别领域出台的首份规范性文件。国家网信办相关负责人明确表示,制定《办法》的主要目的在于规范利用人脸识别技术处理人脸信息的各类活动,切实保护个人信息权益。
基本要求:严守安全与权益底线
在应用人脸识别技术处理人脸信息的活动中,必须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充分尊重社会公德和伦理道德。同时,要遵循商业道德和职业道德,秉持诚实守信的原则,认真履行个人信息保护义务,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最为关键的是,不得做出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公共利益以及侵害个人合法权益的行为。
处理规则:精细把控信息处理环节
首先,处理人脸信息应当具有特定的目的和充分的必要性,并且要采取对个人权益影响最小的方式,同时实施严格的保护措施。
其次,必须履行告知义务。当处理残疾人、老年人人脸信息时,还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无障碍环境建设的规定。若基于个人同意处理人脸信息,应当取得个人在充分知情的前提下自愿、明确作出的单独同意。而对于不满十四周岁未成年人人脸信息的处理,则需要取得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的同意。
再者,除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或者取得个人单独同意外,人脸信息应当存储于人脸识别设备内,不得通过互联网对外传输。并且,除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外,人脸信息的保存期限不得超过实现处理目的所必需的最短时间。
最后,应当事前进行个人信息保护影响评估,并对处理情况进行详细记录。
安全规范:保障技术应用安全有序
其一,当实现相同目的或者达到同等业务要求存在其他非人脸识别技术方式时,不得将人脸识别技术作为唯一验证方式,不过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其二,在应用人脸识别技术验证个人身份、辨识特定个人时,鼓励优先使用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等渠道。
其三,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办理业务、提升服务质量等为借口,误导、欺诈、胁迫个人接受人脸识别技术验证个人身份。
其四,在公共场所安装人脸识别设备,应当是为维护公共安全所必需,要依法合理确定人脸信息采集区域,并设置显著的提示标识。同时,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在宾馆客房、公共浴室、公共更衣室、公共卫生间等公共场所中的私密空间内部安装人脸识别设备。
其五,人脸识别技术应用系统应当采取数据加密、安全审计、访问控制、授权管理、入侵检测和防御等一系列措施,以保护人脸信息安全。
监管职责:明确备案要求与流程
在信息数量方面,以“应用人脸识别技术处理的人脸信息存储数量达到10万人”作为备案起始数量。
备案时间上,规定应当在应用人脸识别技术处理的人脸信息存储数量达到10万人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进行备案。
备案部门明确为所在地省级以上网信部门,需向其履行备案手续。
备案材料方面,应当提交个人信息处理者的基本情况、人脸信息处理目的和处理方式、人脸信息存储数量和安全保护措施、人脸信息的处理规则和操作规程、个人信息保护影响评估报告这五项材料。
备案变更和注销方面,若备案信息发生实质性变更,应当在变更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办理备案变更手续。当终止应用人脸识别技术时,应当在终止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办理注销备案手续,并依法处理人脸信息。
解读:平衡发展与安全的考量
如何处理发展与安全的关系?国家网信办有关负责人表示,《办法》坚持发展与安全并重的原则,妥善处理促进创新和依法治理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办法》详细规定了应用人脸识别技术处理人脸信息的基本要求和具体规则,建立了人脸识别技术应用监督管理制度,以此规范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切实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个人信息权益。另一方面,明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为从事人脸识别技术研发、算法训练活动应用人脸识别技术处理人脸信息的,不适用本办法的规定,这为开展人脸识别技术的攻关研究和应用创新预留了空间,有利于推动相关产业安全健康发展。
针对强制刷脸,《办法》作出哪些规定?国家网信办有关负责人指出,人脸信息属于敏感个人信息,一旦泄露,容易对个人的人身和财产安全造成重大危害,甚至威胁公共安全。针对“刷脸”住宿、“刷脸”进小区等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场景泛化、强制使用等问题,《办法》明确了人脸识别技术应用的非强制原则,规定实现相同目的或者达到同等业务要求,存在其他非人脸识别技术方式的,不得将人脸识别技术作为唯一验证方式。若个人不同意通过人脸信息进行身份验证,应当提供其他合理、便捷的方式。当然,国家对应用人脸识别技术验证个人身份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办法》的相关内容,包括施行时间、基本要求、处理规则、安全规范、监管职责等,同时对办法在处理发展与安全关系以及应对强制刷脸问题上的规定进行了解读。该办法的出台旨在规范人脸识别技术应用,保护个人信息权益,同时为相关产业的发展预留空间,推动产业安全健康发展。
原创文章,作者:Edelin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31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