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之后出台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阐述了该方案从增收减负、创造有效需求、优化消费环境等多方面提振消费的举措,还提及了方案后续的落实情况,以及其对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意义。
两会落下帷幕后,一项旨在提振消费的重磅政策正式落地。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这份《方案》犹如一场及时雨,从八个关键方面提出了多达30项具体措施,精准地针对制约消费的突出矛盾问题,力求为消费市场注入强大的活力。
消费,在经济体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它一头紧密连接着生产发展,是推动产业前进的重要动力;另一头则与民生福祉息息相关,是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直接体现。消费不仅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更是衡量民众生活质量的关键指标。
要想提振消费,居民具备消费能力是首要前提。此次出台的《方案》极具战略眼光,将“城乡居民增收促进行动”列为七大行动之首。这一安排与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置于年度工作任务首位的决策形成了直接呼应。它既积极顺应了“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这一客观经济规律,又精准回应了社会各界的普遍期待。
那么,如何有效促进城乡居民增收呢?《方案》给出了详细且具有针对性的举措。从促进工资性收入合理增长,到拓宽财产性收入渠道;从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增收,到扎实解决拖欠账款问题,《方案》从不同维度发力,致力于让居民的腰包更加充实。值得一提的是,《方案》首次在促消费的文件中着重强调稳股市、稳楼市。这一举措的目的十分明确,就是要拓宽居民财产性收入渠道,让老百姓在消费时更有底气,对未来的预期更加稳定。
《方案》的第二项重要行动是“消费能力保障支持行动”。该行动涵盖了多个民生领域,包括加大生育养育保障力度、强化教育支撑、提高医疗养老保障能力以及保障重点群体基本生活等。这些举措主要聚焦于为民生减负,实际上是一种间接的“增收”方式。通过增收减负来提升居民的消费能力,不仅是广大民众的殷切期盼,而且在实际操作中有着巨大的挖潜空间。
回顾2024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4.13万元,比上年名义增长5.3%,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5.1%。当居民收入水平跃上新的台阶,民生负担进一步降低时,无疑能够为消费提振注入更为强劲的动力。可以说,将居民增收减负摆在提振消费的更加突出位置,是契合我国具体国情与社会期待的顺时顺势之举,也抓住了扩大内需的关键所在。
从更深层次的意义来看,随着我国经济总量和人均GDP等达到新的水平,着力推动居民增收、提升民生保障质量,也是推动国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必然要求。同时,在当前经济发展的内外环境更趋复杂、不确定性不断上升的大背景下,国家在宏观层面传递出更加重视居民增收的积极信号,这本身就有利于稳定各方对于未来的发展预期,从而进一步蓄积消费信心。
除了通过增收减负来提升消费能力外,《方案》还在以高质量供给创造有效需求、以优化消费环境增强消费意愿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综合措施。例如,针对社会上反映突出的“加班文化盛行”等痛点问题,《方案》专门就“保障休息休假权益”提出了相关举措,通过强化执行监督来切实落实带薪年休假制度。
在3月17日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春临表示,《方案》是一份具有牵头管总作用的综合性文件,后续的落实需要各部门协同发力。“有关育儿补贴、劳动工资等政策,相关职能部门正在积极加紧制定,后续会陆续出台。”
总体而言,《方案》所打出的这套组合拳,将为居民实现“能消费、敢消费、愿消费”创造更为良好的客观条件。真正让建立在民众获得感更强、民生保障更得力基础上的内需扩大,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和稳定锚。
本文介绍了两会后出台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该方案从增收减负、创造有效需求、优化消费环境等方面提出系列举措,既符合国情和社会期待,也利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稳定发展预期。后续各部门将协同落实,有望让内需扩大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原创文章,作者:modesty,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3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