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临近,食品安全问题再引关注,企业与专家齐发力 聚焦2025:食品安全现状、企业行动与专家建言

本文围绕2025年消费维权年主题调查展开,聚焦食品安全问题。详细阐述了各地食品安全投诉情况、投诉频发原因,介绍了政府加强监管举措,讲述了上市公司维护食品安全的行动及仍存在的问题,还提及多位专家针对食品安全谣言、食品声称管理制度和食品添加剂等方面提出的建言献策。

从2016年开始,中国消费者协会(以下简称“中消协”)已连续9年精心策划并实施消费维权年主题调查工作,而且会在当年“3·15”期间公布调查结果。每一次调查结果和相关问题的发布,都会在社会上引起极大的关注。

今年1月,中消协确定2025年消费维权的主题为“共筑满意消费”。2月28日,“共筑满意消费”主题调查活动正式启动。从目前反馈的情况来看,食品安全依旧是国人最为关注的首要问题。

这其实很好理解,毕竟“民以食为天”。随着“3·15”的临近,全国各级消委组织陆续发布了2024年的食品监督投诉分析报告。报告显示,各类食品安全问题仍然是投诉的“重灾区”,这意味着解决食品安全问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食品安全仍是投诉“重灾区”

今年2月,山西省市场监管局发布了《2024年山西省12315平台食品监管投诉举报数据分析报告》。报告表明,2024年山西省各食品类别投诉排名前三的依次是普通食品、酒水饮料、食用农产品。

四川省各级消委组织受理的消费者投诉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四川省食品类投诉在投诉总量中所占比例超过25%,并且同比上升了7%。食品类投诉增幅在商品大类投诉中位居首位,上升趋势十分明显。

湖南省市场监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湖南全省市场监管部门受理消费者投诉157922件。在商品类投诉的103301件中,食品类投诉达到51848件,占比50.19%,同比增长10.16%。

那么,为何食品酒水领域的投诉会如此频繁呢?有专家指出,食品酒水的生产流通环节众多,从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仓储运输到销售终端,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疏忽,都有可能导致产品质量问题,从而增加相关投诉。

也有观点认为,部分商家受利益的驱使,进行虚假宣传。例如,宣称酒水有特殊保健功效,食品为“纯天然”“绿色有机”,但实际情况却名不副实,这就引发了消费者的投诉。

与此同时,随着网络购物的兴起,虽然给消费者带来了便利,但也增加了监管的难度。而且网购的食品酒水无法直观查验,售后退换货流程复杂,消费者的权益更容易受到损害,相关投诉也随之增多。

为了更好地维护消费者的权益,各地政府部门也在不断出台政策加强监管。

比如,北京市要求强化食品安全监管力度,对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实行严格的许可制度,加大抽检的频次和范围。对于违规企业,提高处罚金额,实施联合惩戒。

山西省市场监督局表示,要完善投诉举报处理机制,提高处理食品类投诉举报的办结率和核查率。同时,鼓励消费者积极维权,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如12315热线等,让消费者的声音能够及时被听见。

中消协认为,食品酒水关乎民生,其投诉“重灾区”的现状亟待改变。可以预见的是,今年“3·15”晚会将继续通过深度调查、数据分析和技术手段,以更直观的方式聚焦社会热点,围绕消费者关注的问题,揭露行业乱象,积极维护消费者权益。

上市公司维护食品安全在行动

2024年“3·15”晚会上,“听花酒”因其价格昂贵且涉嫌虚假宣传被央视“曝光”,瞬间引起了多方的关注。据悉,“听花酒”是A股上市公司ST春天推出的一款高端商务白酒,单瓶售价高达5860元。

被“3·15”曝光后,ST春天主动表示,公司及各子公司、各听花酒经销商将认真汲取教训,进一步提高守法意识,规范销售人员的言行,杜绝这种宣传行为再次发生。

“听花酒”被曝光事件也给相关行业的上市公司敲响了警钟。不少上市公司表示将积极行动起来,提高食品安全意识,维护消费者权益。

洽洽食品在年报中提到,作为休闲食品行业的佼佼者,公司建立起了完善的食品质量全生命周期管控流程,从原材料采购环节到生产过程,均按照高标准的生产规范进行操作,每年实施检测活动多达二十余万项,以确保全品类产品的食品安全。

三只松鼠则表示,公司在原材料采购、食品检测、生产加工等环节建立了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同时加强了对供应商的监督,避免因原材料问题导致食品安全隐患。

在白酒行业,贵州茅台、五粮液等龙头企业也在积极践行维护食品安全的措施。贵州茅台表示,从高粱、小麦等原材料的种植源头抓起,严格控制种植过程中的农药残留等问题。

五粮液表示,公司在酿造环节,遵循传统工艺的同时,不断投入资金进行技术创新和设备升级,确保酿造过程的精准可控,同时参与行业标准的制定,推动整个白酒行业食品安全标准的提升。

然而,尽管不少企业做出了诸多努力,食品安全问题仍时有发生。

据山西市场监督局通报,在2024年10月的抽检中,西麦食品的高钙牛奶燕麦片被检出霉菌超标。随后西麦食品相关负责人回应称,经核查证实为公司一经销商仓储运输环节管理不当,使得产品在储藏环节被污染,公司已经进行了相应处理。

有市场观察人士认为,在流通环节出现食品安全问题,暴露出西麦食品在经销商审核和管理方面存在漏洞,企业需要加强对食品安全隐患方面的管理,特别是经销商层面的质量控制。

另一家被曝出食品安全问题的上市公司是良品铺子。2024年11月,有博主发布视频称,良品铺子售卖的产品配料表涉嫌造假,藕粉掺杂木薯淀粉、酸辣粉中未检测出“粉”。良品铺子的“配料表风波”被曝出后,迅速引起了监管和舆论的关注。

武汉市东西湖区市场监管部门随即发布通告表示,已对该事件立案调查,并将依法依规处置。良品铺子也发表声明称其产品在多批次检验中均合格,并已向监管部门提请立案调查。

多位专家为食品安全建言献策

正所谓“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到了2025年,各种食品安全谣言仍然层出不穷。比如,人造假鸡蛋、面条里含有硼砂、蔬菜喷甲醛能保鲜、养殖虾泡药、夏季车辆里放的矿泉水不能喝等等。

一直以来,相关部门把网络谣言作为互联网整治的重点,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随着“花样翻新”的传言不断出现,人们对于食品安全网络谣言的分辨难度也变得更大。于是有专家呼吁强化食品安全谣言整治力度,对控制食品安全谣言进行立法。

2024年“两会”期间,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孙宝国表示,将围绕食品安全建言献策,对于食品安全谣言屡禁不止的问题,建议加大对谣言清理整治力度,探索建立多部门协同的谣言治理体系,为食品产业发展营造风清气正的舆论环境。

今年“两会”期间,有专家提出了“加强食品声称管理制度建设以遏制食品安全谣言”的建议。所谓食品声称管理制度,是指对食品标签、广告和宣传中涉及的营养、健康等功能性声明进行规范和管理的制度。这一制度的核心目的是确保食品声称的真实性、科学性和透明性,防止虚假宣传和误导消费者。

在今年的“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蒙牛集团全球研发创新中心研发总监史玉东表示,食品声称管理制度已在美国、日本、欧盟等多地执行,目前在国内尚未展开,这也给了食品安全谣言传播的空间。

史玉东认为,食品声称管理制度是保障食品安全、维护消费者权益的重要手段,通过完善法规体系、加强企业责任、提升消费者认知以及借鉴国际经验,可以有效规范食品声称行为,促进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

也是在今年“两会”上,还有专家提到了食品添加剂的问题。目前全社会已经到了“谈添加剂色变”的地步。对于这种情况,全国人大代表、晨光生物董事长卢庆国认为,正确看待食品添加剂,避免妖魔化,有助于食品产业的健康发展。

卢庆国表示,可从国家层面加强宣传,引导消费者正确认识食品添加剂,目前要厘清公众的三大认知鸿沟:合法添加剂与非法添加物的本质区别、工艺必要性与过量使用的界限、现代食品工业与天然营养的互补关系。卢庆国认为,只有消除认知鸿沟,才能化解“谈添加剂色变”的社会焦虑。

公开资料显示,上一次主管部门发文遏制食品安全谣言已是在2017年。这么多年过去了,再无相关规范性文件下发。对此有专家呼吁,应尽早对食品安全谣言的防控进行立法,让食品生产企业不被谣言困扰的同时,也减少公众对于食品安全的担心。

本文围绕2025年消费维权年主题调查,聚焦食品安全问题。各地食品安全投诉情况凸显该领域问题的严重性,投诉频发受生产流通环节、虚假宣传和网购监管难等因素影响。政府部门加强监管,上市公司积极行动但仍存在问题。同时,多位专家针对食品安全谣言、食品声称管理制度和食品添加剂等方面建言献策,呼吁通过立法等手段解决食品安全相关问题,保障消费者权益和食品行业健康发展。

原创文章,作者:modesty,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322.html

(0)
modestymodesty
上一篇 2025年3月17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17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