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文因群聊被侮辱向学校反映并最终诉诸法律,法院判决六名被告承担责任获网友称赞。同时分析了校园欺凌新形式及界限判定,还指出社会对校园欺凌关注不足,并给出了多方应对建议。
小文愤怒地看着群里那些充满恶意的聊天记录,一股怒火在心中熊熊燃烧。她鼓起了莫大的勇气,毅然决然地将此事反映给了学校。学校接到反映后,迅速行动起来,第一时间展开了全面深入的调查。经过一番严谨的调查之后,学校对小辛等人作出了严重警告处分。与此同时,群内的十一人都被要求签署了保证书,他们在保证书中郑重承诺,今后绝不再发生类似的恶劣行为。
小文经过深思熟虑,认为自己的名誉权受到了极其严重的侵害。她决定拿起法律的武器,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于是,她以小辛及五名舍友侵害其名誉权为由,将这六人诉至法院。在诉讼请求中,她要求这六人向自己赔礼道歉,并且赔偿精神损失以及维权所产生的费用。
法院经过细致的审理后认为,六名被告故意建立微信群,并且在群内发布了大量侮辱、诽谤、诋毁原告的评论。在群里,各被告还互相附和、起哄,这种行为已经严重侵犯了原告的名誉权。
最终,法院作出了判决。判令六被告以书面形式向原告赔礼道歉,而且具体内容需要经过法院审核同意。如果各被告逾期不履行这一判决,法院将在报刊、网络等媒体上发布公告或者公布判决的主要内容,而由此产生的费用将由被告负担。同时,六名被告还需要赔偿原告维权开支费用6000元。由于六名被告均系未成年人,所以上述赔偿责任应由其法定代理人承担。
“判得好!”“未成年人不是护身符!”此次事件中法院的判决得到了网友们的一致赞扬和支持。不少网友表示,希望这项判决能够成为典型判例,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还有网友称赞小文勇敢维权,为大家做出了很好的榜样。
事实上,随着未成年人触网年龄不断降低,触网门槛也越来越低,校园欺凌的形式也发生了变化。它从传统的校园内的暴力行为,延伸到了社交软件上的辱骂、造谣等精神伤害行为。与直接的暴力行为相比,通过网络进行精神伤害的隐形欺凌更容易被人们忽视。
在现实生活中,“小打小闹”和“校园欺凌”之间的界限,“玩笑”和“侵权”的区别,似乎不论是加害者还是受害者,都并不是十分清楚。
《法治日报》律师专家库成员、广东广和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尹玉律师指出,通常来讲,网络玩笑与侵权的界限,本质在于言论是否以侮辱贬损他人为目的,并且是否产生了导致他人社会评价降低的实质损害后果。比如说,同学间偶尔的调侃,如果没有造成广泛的负面影响,一般不构成侵权;但是系统性、持续性的贬损行为,即使是发生在“半封闭”的群聊中,仍然可能被认定为违法。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侵权行为情节严重,除了依据民法典承担消除影响、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之外,还有可能承担行政、刑事责任。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公然侮辱或诽谤他人可处拘留、罚款;若情节严重造成严重后果,达到刑法第两百四十六条侮辱罪、诽谤罪标准,将追究刑事责任。这三类责任可以并行追究,从而形成对名誉权的全方位保护。
法治网记者还注意到,在此次微信群辱骂同学事件相关报道的评论区中,不少网友分享了自己或孩子遭遇被同学辱骂、造谣的经历。甚至有的学生因此情绪抑郁,还有的选择了退学。由此可见,校园欺凌并非极端个例,的确值得引起大家的重视。
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律法规逐步完善,保护机制也日益健全。然而,社会对于校园欺凌等问题的关注仍然显得不足。无论是因为家庭环境的影响,还是社会因素的作用,许多未成年人仍然面临着违法犯罪、受到侵害的窘境,这亟需各方共同努力来改善现状。
中国互联网协会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与发展工作委员会秘书长王斌,从救济方法的角度提出了建议。她指出,目前,公检法作为法治副校长入校切实讲解网络欺凌应对措施的课程已经常态化,学生大多已经比较熟悉相关法律。但是存在的不足是,要让未成年人或监护人掌握具体的实践方法。遭遇网络霸凌的受害者要能够掌握自我快速救济的方法。例如,在了解未成年人保护的诉讼程序的同时,要熟悉开庭和应诉的流程,一旦发生事件,能够知道如何自我应对或者帮助受害者提供援助。同时,在互联网平台上证据如何提交、如何找到各平台的未成年人保护入口等方面,未成年人都需要更加具体的指引。
尹玉律师认为,要减少未成年人欺凌行为,需要构建“预防 – 干预 – 惩戒”全链条机制。在家庭层面,应该守住第一道关。家长需要结合家庭教育促进法,主动学习防欺凌知识,教会孩子识别欺凌行为,密切关注孩子的情况,及时进行干预,并且科学地应对;在学校层面,需要完善制度与教育体系。进一步强化法治教育,通过案例教学、模拟法庭等形式强化学生的权利意识与法律敬畏感。并且要强化教师培训,提升教师识别与干预欺凌行为的能力;在社会层面,要织起一张“防护网”。加强技术治理,社交平台要优化举报机制,建立未成年人内容审核专区,对“约架”“孤立”等欺凌话语实施“预警”等处置,防止欺凌行为在网络上扩散。
本文围绕小文因微信群被侮辱而维权的事件展开,介绍了法院判决及网友反应,剖析了校园欺凌新形式、界限及危害,指出社会对校园欺凌关注不足的现状,并从救济方法和构建全链条机制两方面给出了多方应对建议,强调了共同努力保护未成年人、治理校园欺凌的重要性。
原创文章,作者:modesty,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33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