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届“世界水日”,看上海节水新成就

本文围绕第三十三届“世界水日”,介绍了上海在节水方面的诸多成果。涵盖了用水总量下降、产业转型升级带动节水、“第二水源”利用、创新节水模式、雨水回收利用等多个方面,展示了上海在水资源节约利用上的积极探索和显著成效。

第三十三届“世界水日”,看上海节水新成就

第三十三届“世界水日”,看上海节水新成就

3月22日,迎来了第三十三届“世界水日”。据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从上海市水务局了解到,2023年上海用水总量为73.27亿立方米,相较于2022年,少用了3.69亿立方米。具体来看,工业用水为34.62亿立方米,在总用水量中占比47.2%;生活用水为24.18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33%。并且,2023年上海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为16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32立方米,和2020年相比,分别下降了15.8%、5.9%。

上海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与节水工作紧密相连。众多富有社会责任感和发展远见的单位,积极投身于工业水重复利用、污水资源化利用、非常规水源利用等节能环保领域。它们的投入和实践,成为引领全社会节水潮流的中流砥柱。

上海积极鼓励利用现有或新建基础设施的储存、输运功能,推动城市污水厂达标尾水的再利用。通过拓展再生水利用途径,为全市工业辅助用水、市政杂用水、河道生态补水等提供了稳定可靠的“第二水源”。到2024年,上海非常规水源利用量达到1.43亿立方米,和2022年相比,增长了近六倍。

上海海滨污水处理有限公司就是“第二水源”利用的典型代表。该公司将处理后的达标尾水用作生产运营的“第二水源”,厂区内的污水处理沉淀池、曝气池加药间、除臭设施、绿化浇灌等环节,均用尾水替代了自来水。日均资源化利用污水约1548立方米,节约成本达120万元左右。

此外,该污水处理厂的达标尾水还供应给海滨资源再利用中心,作为垃圾焚烧炉直流冷却水。未来,海滨污泥焚烧厂的冷却水源将全部切换为海滨污水处理厂的达标尾水,预计取水量约1000立方米/天,可节约成本约72万元。

上海金桥经济技术开发区在水资源梯级利用方面成果斐然。至今已完成水资源梯级利用四期项目的建设,构建了以上海申美饮料食品有限公司为核心供水企业的中水梯级利用网络。

上海申美每年回收中水约30万立方米,还会向上海理光数码有限公司和上海烟草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等周边企业提供约5万立方米中水。在夏季,中水利用量最高时可达500立方米/天。

上海在全国率先推行“合同节水 智慧节水”创新模式。积极推进智慧用水管理系统、非常规水源利用等技术的推广应用。截至目前,共开展了283个合同节水管理项目,年节水量约324万立方米。其中,“智慧节水”项目有169个,年节水量约194万立方米。

上海青浦工业园区借助园区原有的智能化数字平台,增设了节水数据模块。通过接入园区内主要用水大户的瞬时流量数据,实现了对用水情况的实时监控,开展水耗分析,并建立用水台账,为园区的节水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

园区内的上海家化联合股份有限公司对33个用水点位的计量器具进行了提升改造,更换为智慧远传水表,还建设了一套智慧节水系统。实施后,节水量约14.58立方米/天。

雨水回收利用也是上海节水的经典且有效的手段。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奉浦院区)建设了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将温室大棚顶面收集的雨水进行沉淀净化后,用于大棚灌溉及湿帘降温,每天可利用雨水18.61立方米。同时,该科学院还研发了融合水稻与陆稻特性的节水抗旱稻,依托“直播旱管”技术,实现了节水50%以上、化肥减量30%以上、碳排放量降低90%以上的良好效果。

本文详细介绍了上海在第三十三届“世界水日”背景下的节水成果。从用水总量下降到产业转型升级带动节水,从“第二水源”的利用到创新节水模式的推行,再到雨水回收利用等手段,全面展示了上海在水资源节约利用上的积极探索和显著成效。这些举措不仅有助于缓解水资源压力,也为其他地区的节水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原创文章,作者:Dermot,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3501.html

(0)
DermotDermot
上一篇 2025年3月22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22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