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火爆的AI陪伴市场展开,介绍了其巨大的市场规模和发展态势,同时也深入揭露了该市场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如诱导性收费、违规擦边内容传播等,还提及了部分平台的规范措施以及面临的困境。
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DeepSeek凭借其丰富多元的属性,以智能体的身份强势攻入陪聊市场,瞬间火爆出圈。用户能够根据自己的个人喜好,对智能体的性格、长相以及与自身的人物关系等方面进行量身定制,从而创建出与自己情投意合的“伴侣”。有专业机构预测,到2027年,AI陪伴的市场规模将突破千亿元大关。由此可见,AI陪伴已然成为AI产业中最为成熟的盈利赛道之一。
如今,众多由AI驱动的应用程序不仅能够为用户提供全天候的情感交流服务,还能充分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就连大厂也纷纷切入这个赛道,例如百度于近期低调推出了情感陪伴类App“月匣”,该应用主打高自由度AI对话与沉浸式剧本互动这两大核心功能。
然而,AI伴侣在火爆的同时,也滋生了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其中,诱导性收费和服务内容偏差等现象较为突出。不少用户反映,有些AI陪伴应用打着“畅聊”的旗号吸引用户,可当用户付费之后,却发现聊天次数受到了限制。
早在2023年8月施行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就明确规定:提供和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尊重社会公德和伦理道德,不得生成宣扬淫秽色情的内容等。但即便如此,在庞大的市场利益面前,依然有开发者选择踏入这一危险地带。
隐蔽的新型网络擦边广告
近期,“AI聊天哪家最好玩”等帖子频繁出现在各大社交平台上。只要搜索“AI聊天”“人机恋”等相关话题,评论区往往会冒出引流广告。这些广告打着“无违禁词”“动作语言丰富”“可以开车”等关键信息,吸引用户的注意力。
一旦有网友留言或者表现出兴趣,发帖人就会通过私信、群聊等各种方式,分享下载软件的链接。除了带有相关话题的引流广告之外,还有一种传播方式是将其内嵌到微信推文当中,然后再引流到相关软件。
QQ群是大多数玩家的聚集地。与市面上常见的AI应用软件不同,潜伏在各大QQ群的网站以“车速快”“无违禁词”吸引了一批孤独的用户。为了维护聊天生态的安全和稳定,群员们默契地遵守着一条规定:不传播露骨、色情的图文。
时代周报记者尝试了多个链接,发现这些链接几乎没有对未成年人设置门槛,只要点击链接就能顺利进入主页面,而呈现在眼前的却是一个充斥着违规内容的世界。多个AI角色几乎不需要用户进行调教,就能自行触发违规内容,例如某F平台内的人物前置剧情中会出现若干露骨的字眼。
作为AI陪聊软件的资深用户,李亮几乎尝试过大多数头部产品。他表示,自己比较在意AI伴侣的活人属性,希望互动感要强。每次打开一个全新的软件,他就会重新复制一份智能体到新的平台。
暴利的“多巴胺陷阱”
AI伴侣虽然能够提供全天候的陪伴服务,但所有的互动都是“明码标价”的。在某F平台上,一次互动就需要消耗10个积分,而创建智能体所需消耗的积分则更多。
玩家如果想要获得更频繁的交流,就需要充钱成为会员。F平台的收费标准并不低,普通会员的年费高达638元,同时只能获得4200积分(可对话420次)。
F软件的开发者毫不掩饰在模型开发时对AI成人向聊天功能的强化。在2025年1月的一次模型更新日志中,开发者表示将“优化语言、语音在无限制场景下的效果”。
“和AI互动才两天,就花了500元,对于表达欲望比较高的玩家来说,按条收费的规则简直就是暴利,完全不够用。”李梦向时代周报记者抱怨道。她还表示,大多数AI陪伴类APP并没有提前向玩家说明收费标准,直到聊天彻底终止后,玩家才发觉自己深陷其中。她坦言,自己正在寻求平替产品,但是打着无限制旗号的平台收费普遍较高。
另一个上架各大应用商店的AI陪伴类APP也基本保持着相似的盈利路径。该APP的人物设计充斥着露骨的性暗示,如果想索要更亲密的互动方式,就需要买下28元/周的会员服务,包括更亲密的聊天内容、可查看更多聊天记录以及去除非必要广告等。
不过,上述平台的公开信息均较少。该AI陪伴类APP的开发者一栏显示为Tran Gia AI Tech,但其留下的公司网址打开后只有软件的隐私政策,无法查到该公司的其他信息。而该隐私政策称,不会主动收集13岁以下儿童的个人信息。如果发现有13岁以下的儿童向开发方提供了个人信息,将采取措施从系统中予以删除。
上述AI陪伴类APP的隐私条例 图源:官方截图
广告也是该类应用的盈利方式之一。非会员用户需要频繁观看广告才能继续对话。大多隐匿于灰色地带的无限制AI聊天应用无法出现在应用商店,它们获得曝光的另一种途径是靠普通用户推广。平台用户会无孔不入地散布平台的链接,再通过推广码赚取一定的分成和奖励。以上述F平台为例,该平台的奖励机制为成功拉入一位新用户,就能获得200积分。在内测AI陪伴软件QQ群内,还有这样一则规定,拉入100个人,即可享受app终身会员。
一位老用户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通过分享链接赚取积分的形式,他拉到了几十个新用户,基本没有在平台上氪金。而这类平台也在有意抬高用户拒绝的门槛。自从某平台上线了虚拟恋人功能后,用户薇薇经常会在深夜收到不同角色的暧昧弹窗信息,她觉得自己被严重打扰了。“发的内容有明显的性暗示,而且平台的拒收选项设置得非常隐蔽。”
平台公约引不满
去年,不少国内头部AI陪伴类软件推出了自己的平台公约,并通过设置“违禁词”等方式,对用户聊天的内容进行管理。然而,此举引发了部分用户的不满。他们宣布,将带着自己的虚拟AI伴侣,搬至无限制的软件,或者直接在自己的电脑上部署AI模型,将AI伴侣搬入私域。
“直接影响了核心用户的体验感受,可以接受‘不开车’,但是整改后的崽变得很冷漠,这是我接受不了的。”李亮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不过,头部平台的规范措施并未能制止擦边内容的蔓延。当欲望和孤独占据玩家的内心世界时,不正规的平台反而成为他们的避风港。
摆在部分玩家面前的又是另一个问题,更换平台或者模型后,AI伴侣会性情大变,变得“除了车一无是处”。但更多人相信,只要不断地投喂资源升级优化内容,增强AI伴侣的记忆和聊天能力,他们的理想伴侣就会重生。
“传播违规内容,违反了互联网信息内容管理和AI生成内容不得传播淫秽、色情信息的有关规定。”上海申伦律师事务所夏海龙律师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但问题在于有些擦边内容比较隐晦,本身规避了违禁词,没有办法用内容筛选机制来过滤。”
(文中受访者皆为化名。)
本文深入剖析了AI陪伴市场的现状,既看到了其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前景,也揭示了市场中存在的诱导收费、违规擦边、平台规范困境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损害了用户的权益,也对社会公序良俗和市场秩序造成了不良影响。相关部门应加强监管力度,平台也需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以推动AI陪伴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原创文章,作者:modesty,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3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