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于在江门开平举行的国有文化企业经营管理创新案例交流活动,深入探讨了广东国有文化企业在创新发展方面的积极举措。通过探索新技术赋能、构建新生态以及变革组织等方面,展现了企业在激烈竞争中寻求突破的决心和行动。
“创新绝非一道选择题,而是企业发展的必选项!”日前,在江门开平举办的首场国有文化企业经营管理创新案例交流活动现场,省属各文化企业的负责人及相关代表们,无一例外地流露出对创新发展的急切渴望。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唯有积极“拥抱”创新,大力强化数字化变革,以创新引领系统性变革,企业才能在市场的浪潮中赢得主动地位。
在此次交流活动中,记者敏锐地察觉到,广东国有文化企业正在积极探索利用AI、大数据等前沿技术赋能自身发展。特别是传统媒体,更是在5G、大数据、人工智能、超高清视频等新技术的研发应用与业务场景的深度融合方面,展开了一系列大胆的探索与尝试。
它们运用大数据分析,精准地捕捉社会热点,从而优化选题策划,让新闻报道更贴近受众需求;引入AI辅助采编系统,大大提高了新闻采编的工作效率;在叙事方式上,从过去单一的纯文字叙事,转变为“视频+交互+沉浸式”的多元叙事模式,为观众带来全新的阅读体验;利用超高清视频技术,精心制作了一系列优质的内容产品,成功吸引观众从“小屏”回归“大屏”。一场从“单向传播”到“智能融合”的内容生产变革,正在南粤大地如火如荼地上演。
超越固有“边界”构建新生态
广东国有文化企业不仅在内容生产上创新求变,还积极超越固有“边界”,构建全新的业务生态。以广电5G的融合网络为基础,集成物联网、AI人工智能、算力云网等先进技术,构建智慧养殖项目,有效降低了养殖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整合新闻、办事、投诉、助农商城、文旅服务、教育等多种功能,搭建“新闻+”平台,显著提升了服务能力和场景变现能力。
同时,企业推动新闻事业和文化产业深度融合,全面推进“数字+”文化建设,积极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产业链条,打造跨界产业集聚生态,努力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智能文创”数字文化产业集群。交流活动中,一个个鲜活的案例让各文化企业的负责人和相关代表不禁感叹:“如今的多元化经营,感觉越来越‘不务正业’。”
然而,看似“不务正业”的背后,实则是企业在坚守“主责主业”的“基本盘”之上,不断尝试做“加法”甚至“乘法”。来自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广东广播电视台等媒体的负责人在交流中一致认为,推进媒体融合、产业转型发展,必须打破固有的“新闻机构”思维定式,突破束缚自身发展的“边界”,构建全新的业务生态。
他们提出了“新闻+政务服务”“新闻+教育”“新闻+电商”“新闻+文化”“新闻+旅游”等多种创新模式,旨在让新闻机构逐步转变成为“智慧服务平台”“数据枢纽”“文化产业平台”,实现多元化发展。
变革组织释放生产力
除了业务拓展和生态构建,广东国有文化企业还通过变革组织形式来释放生产力。培育“南方名记”,打造新媒体时代的主流媒体网红,提升媒体的影响力和传播力;聚焦财经、法治、学术、美食等“小而美”赛道,通过建设融媒体工作室深耕垂直领域,成功打造出“老广的味道”等爆款IP。
推动融媒体工作室创新,建立具有良好品牌和经营效应的融媒IP矩阵,有效提升了品牌价值和经营增量。从传统的业务部门条块分割,到如今的“名记”工作室、融媒体工作室等“项目制‘敏捷团队’”,传统媒体的机制正在经历着翻天覆地的改变。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为推动融媒体工作室建设,广东各媒体均设立了“内部创新孵化机制”“爆款奖励机制”,鼓励员工自主运营项目、推出爆款IP。在交流中,各媒体负责人介绍融媒体工作室建设时,均强调鼓励以业务发展、成效提升优先,跨部门、跨领域建立灵活高效的执行团队,将全媒体资源向工作室开发、拓展倾斜,让各工作室充分利用各类资源在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上创造增量。由此可见,融媒体工作室已成为广东传统媒体在内容生产和经营上的新锐“先锋”。
本文围绕广东国有文化企业经营管理创新案例交流活动展开,阐述了企业在创新发展方面的多维度举措。包括利用新技术赋能内容生产、超越固有边界构建新生态以及变革组织形式释放生产力等。这些创新举措体现了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积极求变的决心,也为国有文化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和方向。
原创文章,作者:Edelin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60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