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烈霞:从青涩资料员到项目总工的逆袭之路

中央企业劳模、中铁二十局六公司项目总工张烈霞的成长历程。她从基础岗位做起,通过不断学习考取多个专业证书,在技术之路上不断攀登。面对超高层项目降水难题和校舍建设的时间空间挑战,她凭借创新精神成功解决问题。同时,她刚柔相济,在生活压力下坚强担当,在工作中又有着细腻的情感和严谨的态度。

在和煦春风的轻拂下,记者走进位于古都陕西西安东北域的某商住项目现场。呈现在眼前的,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施工景象,施工现场不见物料凌乱堆放的杂乱,一切都显得井井有条。

中央企业劳模、中铁二十局六公司项目总工张烈霞成竹在胸地向记者介绍:“项目总投资 6.9 亿元,去年 3 月 1 日开工,合同工期 17 个月,目前总工程量已完成 60%,预计会提前交工。”

张烈霞:从青涩资料员到项目总工的逆袭之路

图为张烈霞在测量钢筋绑扎尺寸。受访者供图

24 年的时光,对于一个人在技术领域的探索而言,能走出多远的距离呢?张烈霞用自己的成长经历给出了答案。在她的职业生涯中,既有高耸入云的超高大厦拔地而起,也有将看似不可能变为现实的极限创新。24 年间,她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书写下了一名建设者的奋进诗篇。

每一份练达都起于稚嫩,每一种杰出都始于平常。2001 年,张烈霞大学毕业后,来到中铁二十局六公司的一个项目部,从最基础的资料员、测量员岗位做起。然而,初入建筑工地的她,却接连遭遇了“挫折”。

第一次,是到一个钢管五拱桥项目做资料。那时,刚出大学校门的张烈霞穿着白裤白鞋,满怀兴奋地踏上工地。但当她走上几十厘米宽的箱梁,望着桥下湍急的渭河时,双腿不由得开始发抖,头晕目眩的她只好战战兢兢地爬了过去。等回到地面,她才发现白裤白鞋早已脏得无法再穿,只能扔掉。这次经历让张烈霞意识到:“原来,干工程和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样。”

还有一次,在垃圾场测量放点任务中,张烈霞拿到了价值十几万元的测量专业仪器——全站仪,却发现说明书和屏幕显示全是英文。她只好硬着头皮边琢磨边操作,第一个点竟然放了两个小时之久,紧张得她满头大汗。这次经历让她深刻认识到:“大学所学远远不够。”

知不足而后学,对于工程人来说,施工现场就是最好的老师。张烈霞像换了一个人似的,仔细观察,虚心请教。她主动要求从资料岗调到了技术岗,并开启了技能提升的“长跑”。她接连考取了一级建造师(建筑工程)、一级造价工程师、注册监理工程师、注册安全工程师以及一级建造师(市政工程)证书。

“每个证要考 4 门课,必须在 2 年内全部通过,我 5 年一共考下了 5 个证。”张烈霞说起来云淡风轻,但其中的辛苦只有她自己知道。她要在工作、家庭之外,见缝插针地挤出时间学习,熬过了多少个夜晚,付出了多少心血,不言而喻。到了 2016 年,张烈霞已经从技术员、技术主管、工程队长,一步步成长为能够对大型项目技术全权负责的总工程师。

高山成其高,必有绝悬陡峭,攀越方可登顶。技术之路亦是如此,不挑战高难险,不改写不可能,就无法达到巅峰。2018 年,张烈霞作为技术总工接手中铁二十局中标的首个超高层项目——西安高新科创园。这是一座 222 米的钢混结构高楼,地基需要挖得特别深,是一般房建工程的 3 倍,其中最大的挑战就是“降水”。

“基坑面积 2 万多平方米、深度 20.5 米,施工中需要将地下水位降得更低,才能做防水、打地基。”张烈霞解释道。随着基坑开挖的深入,传统的坑边降水法越来越吃力,回涌现象也越来越严重,张烈霞心急如焚。“采用传统方法降水需要半年,我们等不起。”她在翻烂了 47 本规范后,创造性地采用坑内降水法。她在基坑中打了 3 个降水坑,加大抽水量;基坑开挖完成后,及时浇筑封底混凝土和护壁混凝土,形成第一级基坑;对于比基坑还深 5 – 8 米的电梯基坑,放入护筒及污水泵,将坑内水位降至垫层底后,用高分子自粘胶膜织成防水网,再浇筑混凝土。

“这么深的基坑居然滴水不漏。”基坑完工时,验收人员惊叹不已。后来,因为基坑的创新施工法,该项目荣获 1 项陕西省土木建筑科学技术三等奖、2 项陕西省省级工法。

很快,更棘手的挑战接踵而至。张烈霞要在时间、空间的极限条件下将不可能变为可能。“我们是作为‘救火队’临时接手的,75 天要完成两所学校共 2.1 万平方米的校舍建设,保证 1700 多名孩子按时开学,同行了解情况后都说是‘天方夜谭’。”2024 年 6 月,张烈霞开始负责西安市未央路小学和第 75 中学改扩建工程项目。

“扩建的小学是要在操场一侧,建成两层之上悬挑三层的五层教学楼,四周全是高楼,场地太小,没有施工空间。”张烈霞解释了这个项目的棘手之处。开弓没有回头箭,为了与时间赛跑,张烈霞和同事倒排工期,赶晴天,抢雨天,工人实行倒班制,24 小时施工;为了破解空间瓶颈,她创新提出大跨度钢结构悬挑工艺,让钢框架结构“倒着生长”,搭积木般自上而下施工。

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张烈霞和团队几乎没有回过家,70 多天几乎顿顿吃盒饭,天天干到凌晨,睡觉都是在学生课桌上凑合。从挖土、打桩到室内精装修、跑道铺设,工程节节推进,最终在开学前完整交工。

张烈霞恰如其名,“刚”的部分果敢、坚毅、热烈,而“柔”的部分如深水静流、霞光和煦。坐在记者对面的她,轻言细语、柔弱安静,很难让人将她与在项目一线“杀伐果断”的“女强人”联系在一起。

其实,这样刚柔相济的性格并非天生。“2007 年爱人重伤致残,家的重担落在了我肩上,我必须坚强起来。”张烈霞说。生命的刚性一旦被激发,其韧度甚至让她自己也感到吃惊。当甲方和监理惊讶于在男性居多的工程技术领域,一位女性能迸发出如此巨大的能量时,张烈霞说:“不分性别,房建人都是特种钢。”

“在工程技术领域,我这个年龄的女性,能干到总工的很少。”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张烈霞颇为感慨。张烈霞的内心深处,别有一番细腻情致。在未央路小学改扩建施工中,为了 3 毫米的钢结构偏差,她连夜复测 6 次,因为“用显微镜做工程的诗人”是她的匠心律条。遇到有工人嘀咕,“用得着那么较真吗”,她指着远处居民楼的万家灯火说:“我们建的不仅仅是房子,更是万千人的家。”

“我们浇筑的不是冰冷的混凝土,而是血脉相连的温度。”“当清晨第一列高铁驶过我参与建设的桥梁时,那车轮与钢轨的撞击声,正是建设者写给大地的诗篇。”笔记本、电脑里、书页空白处,张烈霞留下了很多这样的独白。

中铁二十局六公司项目总工张烈霞的成长与成就。她从基层岗位起步,不断学习提升,考取多个专业证书,成长为技术负责人。在面对超高层项目降水难题和校舍建设的时间空间挑战时,她凭借创新精神成功解决。同时,她刚柔相济,在生活困境中坚强担当,在工作中严谨细腻,展现了一名优秀建设者的风采。本文总结

原创文章,作者:Edelin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8967.html

(0)
EdelineEdeline
上一篇 2025年3月31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31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