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新民村草莓大棚,老陈的丰收新体验,新民村草莓大棚升级,老莓农变身“科技管家”

新民村草莓大棚从地栽棚到高空草莓大棚的迭代升级过程,通过莓农陈正海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展现了科技在草莓种植中的应用以及带来的巨大变化和效益。

科技赋能新民村草莓大棚,老陈的丰收新体验,新民村草莓大棚升级,老莓农变身“科技管家”

高空草莓大棚场景。人民网 周梦娇摄

在新民村,草莓种植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其发展的更新换代速度却十分惊人。这里的草莓大棚经历了一代地栽棚、二代盖棉被、三代上高架,如今已经发展到了第四代——高空草莓大棚。这种高空草莓采用无土种植技术,种植高度从1米到4米不等。

陈正海是一位亲身见证草莓大棚迭代的老“莓农”。当被问到不同时期种草莓的感受有啥不一样时,他笑着说:“以前是‘草莓保姆’,现在成了‘科技管家’。”回忆起以前种植地栽草莓的日子,他感慨万千。地栽草莓在冬天特别怕冻,为了给大棚加温,他们只能用炭火炉、酒精炉。而且浇水的时候,得提着水桶走进低矮的棚子,每次忙活三四个小时,累得腰都直不起来。

去年夏天,陈正海第一次踏入8米高的高空草莓大棚,瞬间就被眼前的景象震撼到了。立体悬挂的种植模式,利用生物制剂驱离虫害,还有铺到草莓根部的水肥一体和电热加温管道,这一切都让这位经验丰富的老“莓农”看傻了眼。他不禁感叹:“这哪是种地?简直是草莓工厂!”于是,他当场就决定承包5亩这样的新大棚。

老陈表示,他之所以愿意再次尝试这种新的种植模式,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方面,新棚依靠科技,不需要耗费太多体力,在手机上就能完成操控管理;另一方面,虽然硬件配套的标准较高,但是每亩6000元的租金并不算贵。

事实证明,陈正海的选择是正确的。他算了一笔账:老棚每亩产量大约4000斤,亩均收入在3.5万元;而新棚每亩产量接近7000斤,亩均收入可达5万元。现在头茬果还没摘完,就已经收回了租金投入。

科技赋能新民村草莓大棚,老陈的丰收新体验,新民村草莓大棚升级,老莓农变身“科技管家”

文章通过讲述新民村草莓大棚的升级换代,以莓农陈正海的视角展现了科技在草莓种植中的重要作用。从传统的辛苦劳作到如今的科技化管理,不仅提高了草莓的产量和收入,也让种植过程变得更加轻松高效,凸显了科技对农业发展的积极推动作用。

原创文章,作者:Seren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3599.html

(0)
SereneSerene
上一篇 2025年3月22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22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