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展开,介绍了其在北京怀柔科学城通过国家验收这一重要事件,阐述了设施的建设情况、核心装置功能、科研成果、未来规划以及在推动生物医学研究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在3月21日这一具有重要意义的日子里,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在北京怀柔科学城顺利通过国家验收。该设施可是“十三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的一颗璀璨明星,它就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将为生命科学研究和重大疾病诊治提供全尺度、多模态的成像技术支撑,助力科研人员全景式地解析生命的奥秘。
回溯到2019年5月,经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这一意义非凡的设施由北京大学与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携手共同推动建设。而且,他们还联合了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多家实力强劲的单位一同参与。整个建设项目总投资高达17.17亿元,建设用地达100亩,新增建筑面积也有7.2万平方米。如此大规模的投入,足以彰显其在国家科技战略中的重要地位。
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的核心装置就像是一个功能强大的“超级团队”。其中包括多模态医学成像装置、多模态活体细胞成像装置、多模态高分辨率分子成像装置,以及全尺度图像数据整合系统。凭借这些核心装置,它能够对生命体从分子到器官的结构与功能进行跨尺度可视化观测与精确测量,仿佛给科研人员配备了一双能够看透生命微观世界的“火眼金睛”。
北京大学国家生物医学成像科学中心主任、成像设施首席科学家程和平院士满怀信心地表示:“生命科学已经进入大科学时代,这里将诞生写进教科书的大发现大成果。”目前,该设施已经展现出强大的吸引力,吸引了29项数字生命重大项目建议书。在未来的征程中,它将围绕脑科学、肿瘤诊疗等国家战略方向开展系统性攻关,为解决重大生命科学问题和攻克重大疾病带来新的希望。
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园区规划图
生物物理所学术委员会主任、成像设施总工程师徐涛院士指出,设施建设的过程中催生了一批自主研制的科学装备。这是我国科研实力不断提升的生动体现,而且今后还将继续大力推进科研装备的国产化进程,减少对国外技术的依赖,增强我国在生物医学成像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
据了解,在设施建设和运行过程中,仅生物物理所就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他们研制出了世界领先的冷冻光电关联显微镜、纳米分辨率单分子定位显微镜、活细胞超分辨成像显微镜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仪器,并且实现了部分关键核心部件的国产替代。这不仅体现了我国科研人员的智慧和创造力,也为我国生物医学成像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生物物理所所长刘力研究员介绍说:“成像设施的建成是我国生命科学研究充分利用学科交叉优势的体现。”秉承贝时璋院士的交叉建所理念,生物物理所充分发挥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在建设过程中,仅在《自然 – 方法》就发表了6篇关于生物显微成像的方法学论文,部分成果还入选了“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这些科研成果有力地支撑了设施装备的自主研制,使得我国在生物医学成像领域逐渐走向世界前沿。
据悉,成像设施将实行开放、流动、择优的机制,面向全国开放共享。这意味着全国各地的科研人员都能够利用这一先进的设施开展研究工作,促进我国生物医学研究的整体发展。同时,它还将与美国、欧盟等地生物医学成像平台建立国际联盟,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生物医学研究的进步。该设施将为复杂生命科学问题和重大疾病的研究提供成像组学研究手段,全景式研究和解析生物医学重大科学问题,推动生物医学研究的范式变革。
不仅如此,成像设施还将成为引领和带动技术和方法创新的国家基地。它将与高校、科研院所、生物医学成像相关企业等组建产业创新联盟,打造生物医学成像技术“产学研用”的创新生态环境。这将为高端生物医学影像装备实现“中国创造”提供战略支撑和保障,让我国在生物医学成像领域拥有更强的国际竞争力。
本文详细介绍了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在北京怀柔科学城通过国家验收这一事件。阐述了设施的建设背景、核心装置功能、科研成果以及未来规划。该设施不仅在技术装备上实现自主研制和国产替代,还通过开放共享和国际合作推动生物医学研究发展,同时打造“产学研用”创新生态,为我国生命科学研究和高端生物医学影像装备的“中国创造”提供了有力支撑。
原创文章,作者:Dermot,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36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