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上海市科委科普专项基金支持,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相关团队主创的医学科普微电影《发热迷踪》在上海首映。介绍了该微电影以“医学探案”为主线,通过双病例交织的悬疑剧情科普医学知识,还阐述了其创作意义、展现的诊疗过程以及主创的创作心得等内容。
近日,在上海这座充满活力与创新的城市里,一场特别的首映活动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在3月16日这一天,由上海市科委科普专项基金大力支持,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血液科团队领衔打造,其中,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血液科沈琳副主任医师作为主创,知名导演丁兆斌亲自执导的医学科普微电影《发热迷踪》在上海成功首映。
这部独具匠心的微电影,以别出心裁的“医学探案”作为叙事主线。它巧妙地运用双病例交织的悬疑剧情,把“不明原因发热(FUO)”这一让医学界颇为头疼的难题,转化成了公众能够轻松感知和理解的影像语言。华东医院院长保志军对这部微电影给予了高度评价,他指出,《发热迷踪》就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揭开了隐匿发热背后那关乎生命的真相。同时,影片也生动地展现了多学科联合诊疗在医学领域的重要性,能帮助广大民众清楚地了解如何找到早期诊断的有效诊疗路径,进而实现最快速且有效的治疗方式。
在《发热迷踪》里,严谨的医学知识如同潺潺流水,在戏剧张力的烘托下自然地流淌着。而整个诊疗流程也仿佛被赋予了人性的温度,散发着独特的人文气息。就像影片结尾字幕所表达的那样:“每个不明原因的发热,都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而现代医学的终极浪漫,在于为迷雾中的生命点亮灯塔。”这简短而又深刻的话语,让人们对医学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据华东医院血液科主任谢彦晖介绍,这部影片围绕两段惊心动魄的求医之旅徐徐展开。其中一个病例将关注点放在了老年患者群体上。有一位退休老人,长时间持续低热,但由于“不想给子女添麻烦”这种朴实而又无奈的想法,他选择自行服用家中存积的退热药。直到病情严重到无法忽视时,才肯前往医院就医。这个情节真实地反映了当代老年人的心理特征,其题材完全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案例。另一个病例则聚焦于乡镇青年群体。小邓在捕鱼后突然陷入昏迷,还伴有高热症状。面对如此棘手的情况,华东医院血液科团队化身“医学侦探”迅速介入。他们从脾脏活检的精密操作,到骨髓穿刺的病理溯源;从多学科会诊时思维的激烈碰撞,到远程医疗科技的有力赋能,每一个环节都彰显着医学的严谨与专业。最终,在团队的不懈努力下,成功确诊为淋巴瘤,为小邓的生命点亮了希望的曙光。这种跨越城乡的医疗救援行动,生动地诠释了现代医学“抽丝剥茧”般的专业力量。
作为这部微电影的主创,沈琳副主任医师分享了她的创作心得。她表示,《发热迷踪》提出了医学界目前面临的一个难题,即不明原因发热早期诊断困难的现状。同时,影片还展现了分级诊疗的实践过程,通过对医联体转诊流程进行情景化演示,为基层医疗提供了标准化的参考。此外,《发热迷踪》还致力于提升公众对发热问题的认知,传递“持续发热需警惕肿瘤”的预警信号。创作团队特别呼吁大家:“当发热成为身体发出的‘摩斯’密码,及时对接MDT(多学科诊疗)诊疗体系就是最有效的‘解码器’。”
本文介绍了医学科普微电影《发热迷踪》在上海首映的情况。影片以“医学探案”为线索,通过双病例故事科普了不明原因发热的医学知识,展现了多学科联合诊疗的重要性,还为基层医疗提供参考、提升公众认知。强调了及时对接MDT诊疗体系应对发热问题的重要性。
原创文章,作者:modesty,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2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