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特集团年仅29岁的“老师傅”孙强的成长历程。他从一名普通电工逐步成长为技术能手和创新人才,凭借不服输的精神攻克技术难题,带领团队取得多项创新成果,还为企业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
在那高达8米的车间顶棚之上,一个身形极为灵巧的人正全神贯注地忙碌着。他沿着密密麻麻、足有上百条的线路仔细探寻,眼睛紧紧盯着每一处细节,专心致志地测量着那几十个接头的温度。车间里机器的轰鸣声不绝于耳,可他却仿佛置身于另一个世界,心无旁骛地完成着自己的任务。
突然,一声清脆且充满惊喜的呐喊打破了车间里的嘈杂,“找到了!是A母线接头烧坏了!”这声音如同黑暗中的一道亮光,让在场一直紧绷着神经的工人们终于松了一口气。大家原本紧锁的眉头瞬间舒展开来,脸上露出了如释重负的神情。
过了一会儿,那个灵巧的身影从狭窄的管道中慢慢爬了下来。产线班长眼疾手快,立刻冲上去紧紧地握住了他的手,眼中满是敬佩与感激,激动地说道:“小师傅,厉害啊,怎么称呼您!”
只见他那清秀的脸庞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礼貌又自信地回应道:“班长,我叫孙强,有事儿您找我!”
孙强虽说年纪轻轻,才29岁,但在青特集团,他可是当之无愧的“老师傅”了。他已经斩获了山东省五一劳动奖章、山东省技术能手等诸多荣誉,在2024年更是成功入选青岛大工匠。这一连串的荣誉背后,是他多年来辛勤付出和不懈努力的结果。
孙强长着一张娃娃脸,看起来十分年轻稚嫩,常常被工人们误认为是“新手”。可实际上,他是青特集团永驰汽车配套有限公司的电力主管,还是集团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的核心成员。入职近12年,公司里所有的生产线设备就如同他的老朋友一般,他对每一台设备的性能、特点和运行状况都了如指掌。当被问到成功的秘诀时,他笑着说:“我这个人就是‘争强好胜’不服输。”这种不服输的精神就像一把利剑,帮助他在技术的道路上披荆斩棘。
2013年,还在青岛城阳区职教中心学习的孙强,代表青岛市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在赛场上,他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高超的操作技能,一路过关斩将,最终荣获电气安装和维修赛中职组一等奖。同年,孙强顺利入职青特集团,成为了一名电工。
“刚工作的时候,总觉得压力很大,要学习和掌握的技能太多了。”谈起刚入职那段时间,孙强感慨万千。为了能早日摸清工作的主线,他每天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在宿舍和车间之间来回奔波。清晨,当别人还在睡梦中时,他就顶着星光来到车间开工;傍晚,夕阳西下,他才踩着余晖收工。在师傅们的热心帮助下,孙强仅用3个月时间就熟悉了车间里大大小小的设备,就像熟悉自己的身体一样熟悉这些设备的每一个零件。
随着时间的推移,孙强的维修技术日渐成熟,在附近车间里也小有名气。不管哪条生产线出了故障,工人们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先找孙工来看看”。只要孙强来了,再难的问题都能迎刃而解,他就像车间里的“救星”一样。
后来,大型自动化产线设备和工业机器人大量进入车间,这对工人们的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人想要熟练使用新机器新技术,就必须掌握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和机器人程序的使用与编写。
为了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孙强开始“重返”校园。早上7点下夜班,他顾不上休息,带着满脑子的问题就跑回学校请教老师;白班休息时,他争分夺秒地学习编程软件。“那段时间,我真是走路吃饭都在思考,甚至晚上都会梦到测试程序信号。”孙强回忆说。那种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技术提升的执着,让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
功夫不负有心人,孙强逐渐成为了车桥自动化生产线相关机器设备的维修专家,还熟练掌握了多型工业机器人、PLC编程及维保技术。他说:“我们是科技创新成果的实践者,也是推动科技创新发展的参与者。工厂车间逐步智能化,我们产业工人迫切需要实现由‘工’到‘匠’的转变,咱们既要会维修,也要能创造。”这种前瞻性的思维和对自身的高要求,让他在技术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孙强组建的青特集团工业机器人PLC编程运维团队,更是攻克了国外进口设备编程技术瓶颈。他们先后取得了12项创新成果、2项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实用新型专利。这些成果不仅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也为行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近年来,青特集团积极响应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组建了以孙强等人为代表的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并实施了一系列创新奖励措施。作为工作室核心成员,孙强积极组建团队,将自己多年积累的工作经验和编程技术整理汇编成册,作为培训团队成员的教材。入职以来,孙强累计为青特集团培养高级电工20余人,培养指导11名职工分别在全国、省、市职工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奖,另有7人被评为城阳工匠和青特工匠。他就像一颗火种,点燃了身边同事们对技术追求的热情。
谈及未来规划,孙强笑着说:“我们要继续立足电气维保领域,深耕自动化设备创新,为企业建设一支懂技术、能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人才队伍。”
本文介绍了青特集团29岁的孙强从一名普通电工成长为技术能手和创新人才的历程。他凭借不服输的精神和不懈努力,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提升技能,带领团队取得多项创新成果,还为企业培养众多人才。展现了产业工人从“工”到“匠”的转变,以及他们在推动企业创新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本文总结
原创文章,作者:Seren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3735.html